灰鲸(学名:Eschrichtius robustus),隶属于鲸目须鲸亚目灰鲸科,体围比须鲸科的种类大,但比露脊鲸小;它的成体长10至15米(雌鲸略大于雄鲸),最大体重超过35吨。体形呈纺锤状,躯干粗胖,在鳍肢附近最粗,向尾部逐渐变细。无背鳍,沿后1/3的背脊上有8~15个低的峰状突,第一个峰状突最大,越靠近尾部越小。灰鲸的腹部平滑无纵沟,仅在喉部有1至2米长的纵沟2到5条,喉部有约1.5米长的喉沟2-7条;它的头长约为体长的1/5,头后腹侧有一对较小的鳍肢,鳍肢宽短呈桨状,梢端尖;其尾叶宽大,后缘呈平滑的“S”形,并具一处深的中央缺刻。上颌每侧有130-180块鲸须板,淡黄色,须毛很粗糙;鲸须板长40~50厘米。灰鲸幼鲸为黑灰色,但成年后则呈褐灰色至浅灰色。它的全身密布浅色斑,以及由鲸虱和藤壶类构成的白色至橙黄色的斑块。这些体外寄生物的斑块成为了该种的特征之一。灰鲸在海洋中的主要天敌是虎鲸,经常遭受虎鲸的袭击,这时只有将肚皮朝上浮在水面上,用假死的方法试图躲过灾难。
全身灰色、暗灰色或蓝灰色,有白色斑点,因此得名,也有人称它是“灰色的岩岸游泳者”,腹面的颜色较淡。身体后部的皮肤上凹凸不平,主要灰鲸与人的比例是被岩石或砂擦伤以及藤壶等寄生动物附着后留下的伤疤所形成的赖皮状皮肤。喷气孔有2个,位于吻部最高处的稍后方,2个孔的前端的距离较近,大约为7厘米,后端的距离稍远,大约为21厘米,略成“V”字形,喷气孔前后的长度约为20厘米。它喷出的雾柱又矮又粗,上面很平,彼此靠得很近,所以从后面看是挨得很近的两条雾柱,从侧面看上去就象只有一条雾柱一样。灰鲸主要以浮游性小甲壳类、鲱鱼的卵,以及其他群游鱼类为食,也吃海胆、海星、海螺、寄居蟹、瑟虾、海参以及海藻等。但在南下洄游时不摄食,胃中是空的,往北洄游时才经常摄食。
灰鲸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灰鲸地理分布北美洲沿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日本海和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等温带海域附近。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海域):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美洲种群在20世纪初仅剩几百头,1947年起经国际协议禁止猎捕,2004年已恢复到30,000头;亚洲种群资源恢复甚是缓慢,当前数量约有200头。种群趋势稳定。有渔民在墨西哥海岸发现疑似海怪的巨型生物,经过辨认为一对已死亡的连体幼鲸,这可能是首例有记载的连体双胞胎灰鲸。据科学家推测,这对鲸鱼幼仔可能是由于早产导致畸形。 有渔民在墨西哥海岸发现疑似海怪的巨型生物,经过辨认为一对已死亡的连体幼鲸,这可能是首例有记载的连体双胞胎灰鲸。据科学家推测,这对鲸鱼幼仔可能是由于早产导致畸形。在两万的基数下,生出连体婴儿的几率是非常小的,所以这种连体婴儿是十分罕见的,虽然在并不一定具有科研价值。但是罕见的程度还是很高的!
须鲸(学名:Balaenoptera)是须鲸类动物总称,体长约为15~20米,体重25吨左右。全世界现生的种类一共是15种,中国发现的有9种,像蓝鲸、长须鲸、大翅鲸(座头鲸)、露脊鲸、灰鲸等,都是哺乳类海洋生物。体形细长。背部黑色,腹部白色,交界线波状或云状,过渡区呈灰色。鳍肢和尾鳍的下面为灰色。背鳍呈镰刀形,向后倾斜。每侧的须板为300~400枚,为黑色,故称“黑板须鲸”。喷出的水柱又高又细,垂直。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到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须鲸的牙齿犹如巨大的毛发,与面部的绝大多数毛发一样。它们的“毛牙”能够捕获猎物。
看完上述对须鲸与灰鲸的介绍,相信大家都清楚的知道这两种鲸鱼并不是同一品种,喜欢鲸鱼的朋友们千万不要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