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啄木鸟(拉丁学名:Celeus flavus,英文名:Cream-colored Woodpecker)又名乳脂色啄木,体长24~26厘米,体重90~130克,除翅膀和尾羽为浅棕色外通体金黄,雌雄区别在于雄鸟的面颊下方呈鲜红色。
乳白啄木鸟体长26厘米,体重95-130克。雄鸟有冠羽,颜色从淡黄色、米黄色到黄色。头部和背部存在一些棕色羽毛。翅膀的颜色有变化。下体是浅黄色,奶油色。底面是浅黄色的奶油和更多褐色。飞羽黑色,有的具大片棕色。覆羽为浅黄色或奶油色,而尾部的上覆羽是黑褐色,臀部是浅黄或奶油色。除翅膀和尾羽为浅棕色外通体金黄,雌雄区别在于雄鸟的面颊下方呈鲜红色。
嘴强直如凿;舌长而能伸缩,往往比嘴长4到5倍,这种长舌是用来搜索使树木发生病害的昆虫及其它幼虫。先端列生短钩;脚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尾呈平尾或楔状,尾羽大都12枚,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
栖息于沼泽森林、湿地和林地边缘,林带,红树林,并在Várzea(靠近河流森林,一年中淹没数个月)地区出现。也生活于其它类型的栖息地,如发现于可可种植园。垂直栖息海拔从平原到约400-700米的高度。
常见于河流附近;单独生活,大多数啄木鸟只能用前后四趾攀附在树干上,而乳白啄木鸟可以像雀形目鸟类一样栖止在横枝上的。啄木鸟可以在树上凿孔钩虫,它的嘴巴又长又尖又硬,能一直插进坚硬的木质部,舌头又长又细,长了许多倒刺,表面布满一层粘液,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害虫钩出来。食物主要为白蚁、蛴螬等昆虫,也吃种子、水果等。
啄木鸟很少成群结队。在树林中,它们按步就班地在树上工作,从树干的基部开始向上移动,一面走一面敲打挖掘。在地上,啄木鸟跳跃的模样很笨拙,但一旦升空,它们的飞翔姿态就极为优美,鸟类观察家一眼就可以认出来。
啄木鸟每天敲击树木约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极快,几乎是音速的两倍,这样它的头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剧烈的震动,但它既不会得脑震荡,也不会头痛。原来在啄木鸟的头上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它的头骨结构疏松而充满空气,头骨的内部还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体,减低了震波的流体传动,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转的运动比直线的水平运动更容易造成脑损伤,所以在它头的两侧都生有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这种精妙的防震设置原理,给防震工程学提供了安全运动防护帽和防震盔的正确设计方案,现代的防护帽都具有一个坚硬的外壳,里面为一个松软的套具,它们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帽中再加上一个防护领圈,以防止在突然碰撞时造成旋转运动。
每年8-11月间交配繁殖,一雄配一雌,求偶期间雄鸟一改平常沉默的作风,用喙使劲敲击空树干或金属来“倾诉爱的心声”,借以吸引雌鸟注意。啄木鸟的响亮敲打声回荡在春天的树林中,像是气压钻掘机的声音,这是宣布求偶的季节开始了。为了吸引配偶,啄木鸟选择一块枯木,或者任何会共鸣的物体,用喙在上面快速而有力地敲击。
啄木鸟交配成双以后,就马上着手挖洞作巢。地点的选择要看鸟喙的大小和力量。力气比较大的鸟选择很硬的树木。身小力弱的啄木鸟往往采取省力的方式,在柔软、腐朽的木头中做巢。洞一挖好,有时铺上一些木层,母鸟就在上面生下近乎圆球形的白蛋。双亲共同筑巢育雏,雏鸟的孵化期、哺育期、性成熟期、寿命均不详。
主要分布于苏里南、巴西、圭亚那、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
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