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翠鴗(学名:Baryphthengus martii)是中小型攀禽。喙长、宽而微下弯,喙缘有锯齿。朝前的两个趾基部部分愈合。尾长,中央尾羽特长,在近末端处有一段仅余羽干,致使端部形成独立的小羽片,形成球拍状,为其显著特征。翅短圆;体羽为辉亮的绿、蓝色,头部及胸腹部桔红色;雌雄异色。栖息在开放的环境,如森林边缘及丛林。在水边崖岸凿穴或在沙滩用下弯的嘴挖洞为巢。以昆虫、蠕虫、蜥蜴、各种无脊椎动物及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果实。分布于加勒比地区。
棕翠鴗体长约46厘米,体重195克。成鸟有黑色的脸,形同一个面具。和motmot属的所有成员相似,有一个大脑袋,向下略为弯曲的、短而宽的鸟喙,嘴边缘有锯齿。跗骨独特,特别短,几乎完全熔合到的内脚趾和只有一个后部趾的中间脚趾。朝前的两个趾基部部分愈合。尾长,中央尾羽特长,在近末端处有一段仅余羽干,致使端部形成独立的小羽片,形成球拍状;雌雄异色,该物种的头部、脖子以下至胸腹部是肉桂色,其余则覆盖有深浅不一的蓝绿色和深蓝色的羽毛。虹膜红色,腿黑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较暗淡,脸部的面罩不鲜明。
栖息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次生林,森林边缘。生活在海拔900米至1400米之间,在加勒比地区低地及坡山脚下,它们是一种常见的留鸟。
棕翠鴗的叫声的猫头鹰的相似。以昆虫、蟋蟀、黄粉虫、蠕虫、蚯蚓、蜥蜴、各种无脊椎动物及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果实。在等候猎物时,可长时间地平息不动,一旦发现猎物,就突然猛扑过去。在栖木上尾常左右摆动或斜着。棕翠鴗会靠近水源活动,便于饮用和洗澡。
分布于玻利维亚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
繁殖方式棕翠鴗在水边崖岸、土堤、水井及矿场凿穴或在沙滩用下弯的嘴挖洞为巢,挖掘时间一般在8月至10月(此时是雨季,土较松软),鸟巢呈隧道状,长4-5米。次年的3月至6月为繁殖季节,它们会返回鸟巢,雌鸟会在巢内产3~4枚白色卵,父母共同承担孵化和育雏的责任。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