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绿背山雀
绿背山雀

绿背山雀

中文学名 绿背山雀
英文学名 Green-backed Tit
雀形目
山雀科
山雀属
绿背山雀

1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3厘米)的山雀。它们雄雌同形同色,最为显眼的是肩部绿色区域与颈部黑色区域交界处有一条细的亮黄色环带。下体自喉部开始直至尾下覆羽有一条纵贯整个下体的黑色条带;胸部、上腹部和两胁的其他部分体羽则为明黄色,下腹部的颜色则由明黄逐渐转浅,尾下覆羽黑色。

绿背山雀

似腹部黄色的大山雀亚种,但区别在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上体绿色更为鲜亮。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青石灰色。叫声:似大山雀,但声响而尖且更清亮。

绿背山雀

2生活习性

绿背山雀喜欢成群活动,常见于海拔在1000~4000米的中高山区,它们常活动于这个海拔的森林或林缘中,并用苔藓、枯叶、树皮纤维及羽毛建造巢穴。与其它山雀科鸟类一样,绿背山雀也是典型的食虫鸟类,构成其食谱的主要是各类昆虫。 

绿背山雀

夏季主要栖息在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次生林,海拔高度较大山雀高。冬季常下到低山和山脚及平原地带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出现在果园、庭院和农田地边的树丛中。

绿背山雀

性活泼,行动敏捷,整天不停地在树枝叶间跳跃或来回穿梭活动和觅食,也能轻巧地悬垂在细枝端或叶下面啄食昆虫,偶尔也飞到地上觅食。鸣声和大山雀近似,似‘吇吇-黑黑’或‘吇吇-黑’,受惊时常发出急促的‘吇吇-黑黑’或‘吇-,吇-’声,并低头翘尾,不时左右窥视。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种类主要有金龟甲、步行虫、瓢虫、蚂蚁等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此外也吃少量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绿背山雀

3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在墙壁和岩石缝隙中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巢呈杯状,主要由羊毛之类的动物毛构成,有时混杂有少量苔藓和草茎。巢的大小据对在四川宝兴海拔2200m处的一棵李树树干洞中的一个巢测量,外径9cm,内径6cm,高8cm,巢深5cm,巢距地高1.5m。每窝产卵通常4-6枚,有时多至7-8 枚。卵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大小为17.lmm×12.8mm,和大山雀的卵很相似。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常带食物喂雌鸟,雏鸟晚成性。

绿背山雀

4地理分布

绿背山雀系东洋界鸟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沿喜马拉雅山南麓有本物种分布,缅甸北部亦有分布;

在中国西南诸省,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各省可见,其在中国的分布北限可达陕西、甘肃南部的秦岭一线,分布东限达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在台湾岛亦有本物种分布。迁徙: 留鸟。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老挝中部、越南及缅甸。 

绿背山雀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中部、西南(yunnanensis)、西藏南部(monticolus)和台湾(insperatus)海拔1100~4000米山区森林及林缘。

5保护现状

与大山雀一样,绿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但由于其本身种群数量和分布地域的限制,在市场上通常不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便出现,也常常被作为外形怪异的“河南黑子”(意即产自中国南方的大山雀,所谓河南系虚指的地名,“黑子”是大山雀的俗名)出售,这种非法贸易对野生绿背山雀的种群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绿背山雀

本物种尚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目录,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域虽然非常广泛,但并非优势种,属于稀有种。另外,本物种还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绿背山雀

*绿背山雀同级分类

大山雀绿背山雀远东山雀苍背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