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鸟同型。属体型略小的啸鸫,通体黑蓝,上体无金属闪辉羽片,胸具蓝色闪辉羽片。额蓝黑色,上喙基至眼先有鹅绒状黑色细毛,头顶和体背黑色,腰部各羽羽基白色。尾羽紫黑色,外缘深紫蓝色。小、中覆羽天蓝色,大覆羽黑色。初级飞羽黑色,羽缘蓝色。喉、胸黑色,各羽羽缘为闪光蓝色,呈鳞片状,腹和尾下覆羽黑色,脇及下腹各羽羽基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肩羽有紫蓝色金属光泽,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令人目眩的光泽,非常美丽,但仅凭外表不能判断性别。其全长约28~31厘米,在台湾的常见溪涧鸟类中,它是体型最大的。
大小量度:体重♂128~143g,♀114~143g;嘴峰♂26~27.6mm,♀26.7~28mm;翼长♂158~163mm,♀151~154mm;尾长♂127~131.5mm,♀120~131mm;跗蹠♂53~55mm,♀53mm。(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内陆山区海拔150~2100米幽暗的森林溪流、峡谷及岩壁等处。同台湾蓝鹊(Urocissa caerulea)相似。
台湾紫啸鸫也是在地面上跳跃式前进,不似其他鸫类般在地面奔跑。它们常单独出现在多岩石的山溪或崎岖的岩石间,时东时西、或上或下、忽隐忽现,常平展翅翼沿溪而上,或溯溪而下滑翔。
常发出尖锐、频率高如长啸的“嗞——”金属哨音。紫啸鸫发出的尖锐叫声划破寂静的晨空,随机哨鸣声便在溪流边的密林中此起彼伏地响起,大约持续15~30分钟,然后它们会越过溪流到对岸觅食。白天它们通常安静地觅食,日落前30分钟会再度集体鸣叫,几分钟后,再循着清晨的路线返回宿地过夜,每只鸟都有固定的过溪往返路线。
紫啸鸫是肉食性鸟类,常在溪边觅食,食物中以昆虫为主,约占80%,其他还有石龙子、蛙类、小鱼和蚯蚓等。
在繁殖季节,清晨的雄雌鸟会发出柔和、缓慢且多音节的求偶叫声,雌雄鸟还会相互追逐。紫啸鸫有很强的保护领地行为,如遇同种鸟入侵,必迎头出击,直到把入侵者逐出领地。据研究,紫啸鸫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与体重有关,较重者常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
紫啸鸫为一夫一妻制,每年的3~9月为繁殖期。它们筑巢于树洞、凉亭内的匾额、岩壁缝隙、石洞、桥墩缝隙、隧道内壁、河岸土壁之洞内或房檐等处。这些天然巢位都是照度低、天敌不易攀登、十分隐蔽且避雨和挡风效果好的地方。即使在河岸上筑巢,也高出水面2-3米,除非罕见的豪雨成灾,否则都会很安全。巢呈皿状,由枯枝、树枝、草茎和苔藓等铺就,直径约100毫米,高约100毫米,深约55毫米。
与其他鸫亚科鸟类不同,紫啸鸫每年产2窝卵,第一窝产在4~5月,第二窝产在6~8月。它的卵呈鲜艳的淡粉色,圆形。
经研究得知,雌鸟负责孵卵工作,双亲共同喂食、护巢和将蛋壳移至朝外,并将雏鸟的粪便吃掉。亲鸟喂食的种类十分广泛,在雏鸟成长的早期以小型昆虫为主。中期以后喂食较大型食物,如蚯蚓、鱼、蛙、蜥蜴和蛇等。幼鸟自孵化至离巢约需21天。
分布范围:仅限于台湾山地,为中国的特产物种。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台湾属常见物种,分布相当广泛(del Hoyoet al. 2005)。台湾的种群估计有10,000~100,000繁殖对(Brazil 2009)。
在台湾,紫啸鸫没有受到人类狩猎的威胁,但在河川上筑堤修坝使其栖息地受到影响。人类的水上活动,如游泳、钓鱼和泛舟等,对其繁殖生育也会造成较大的干扰。总体来看,目前台湾紫啸鸫的种群数量尚属稳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