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鸟:上体色较成鸟淡,呈橄榄灰色,仅初级覆羽、大覆羽及次级飞羽、尾羽羽缘呈淡棕色;下嘴及跗躔淡褐色。相比棕颈雪雀脸白。亚种barbata上体灰色较浓,无姜黄色调;亚种ventorum色更淡,颈背两侧略沾黄色。
中鸟: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雪雀。头部具特别的黑白色图案。雄雌同色。
成鸟:眼先,嘴基黑色,并具黑色贯眼纹和眉纹;额白色,中央具一黑色宽阔纵纹;头顶及枕部棕褐,并具黑褐色不规则的斑纹;头侧灰白色,颏和喉部黑色;颈、背、腰、尾上覆羽色较淡,呈棕灰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羽缘沾棕;其余尾羽黑褐,具白色次端斑,羽端并沾棕色;第一、二枚初级飞羽棕褐,外羽色较淡,并具褐白色羽缘;其余初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次端斑,羽端沾棕,羽缘白色;次级飞羽棕褐色,羽片内羽具白色端斑;小翼羽棕褐;初级覆羽、大覆羽和中覆羽棕褐色,外羽及羽端沾棕;腋羽白色;胸部白色沾棕,两侧棕色与颈部相连;腹部及尾下覆沾棕。
虹膜:褐色,嘴:皮黄(幼鸟)、黑色(成鸟),脚:黑色
叫声:甚安静无声。在地面或于飞行时发出快速的联络唧叫声。
栖息于海拔3000-4500米高山、昔原、半荒漠、荒漠地带。在青原分布较广,数量也较多,耐高寒,夏季多集中于草原、高山。常成对活动,冬季大雪覆盖,多集中于低凹背风山沟、凹地、牛羊圈及居民点附近,喜居高处鸣叫,叫声尖细,似“Jie Jie Jie声”。飞行距离较短,亦不高。
栖于干旱多石而矮草丛生的平原地带。与鼠兔繁群共处。冬季与其他雪雀结成大群。炫耀飞行时翼半僵举并在空中振翼。甚不惧人。于地面奔跑似鼠。
栖息于30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半荒漠地带,甚至可达5400米,活动于山谷、牛羊圈及居民点附近,亦喜居于鼠洞较多的地方。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至中国西部及西北部。
分布状况:分布零散,但地方性常见于海拔4200~5000米。指名亚种见于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及西昆仑山、青海南部、西藏南部;barbata见于青海湖南祁连山及大通山; ventorum见于新疆东南部至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西部。
繁殖季节多以昆虫为食,兼食些杂草种子及植物枝叶,冬季则纯以植物为食。9月剖检2个鸟胃,内容物大都为野生植物种子、青稞等。9月已幼鸟活动,此时已是繁殖后其,雄性生殖腺大都为1*1毫米,最大者为2*2毫米。体卵泡大都呈细砂粒状,有的更小呈细粉粒状。
是青藏高原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鸟,食草原害虫,对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一定的作用,应加以保护。
1、棕背雪雀指名亚种 Montifringilla b.blanfordi Hume。见于扎陵湖、柴达地南缘。省外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
2、棕背雪雀柴达木亚种 Montifringilla blanfordi ventorum(Stegmann)。见于祁连山西部、柴达木分地西缘,西抵亲疆祁漫山。
3、棕背雪雀青海亚种 Montifringilla blanfol dibarbate(Prlevalsky)。见于祁连山醅、青海柴达木地东部、青海湖区、天峻及青海湖以南山脉。
该物种于2012年被国际鸟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