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铜蓝鹟
铜蓝鹟

铜蓝鹟

中文学名 铜蓝鹟
英文学名 Verditer Flycatcher
雀形目
鹟科
铜蓝鹟

1

雄鸟通体辉铜蓝色,尤以额、头侧、喉、胸较鲜亮,额基和眼先黑色,并延伸到眼下方和颏部。两翅和尾表面颜色同背或为辉绿蓝色,被盖覆而不可见的翅和外侧尾羽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缘深蓝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暗,不如雄鸟鲜艳。尤其是下体,多呈灰蓝色而少铜蓝色,眼先和颏白色而具灰色斑点。

虹膜褐色或栗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4~23g,♀13~23g;体长♂123~175mm,♀138~156mm;嘴峰♂8~12mm,♀9~10mm;翅♂79~89mm,♀78~85mm;尾长♂64~83mm,♀65~76mm;跗蹠♂15~17mm,♀15~17mm。(注:♂雄性;♀雌性)

铜蓝鹟

2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900~3700米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春、秋和冬季也下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次生林、人工林、林缘疏林灌几丛、果园、农田地边以及住宅附近的小树丛和树上。

铜蓝鹟

3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高大乔木冠层,也到林下灌木和小树上活动,但很少下到地上。性大胆,不甚怕人,频繁地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也能像山雀一样在枝叶间觅食。鸣声悦耳,早晨和黄昏鸣叫不息。

食性:主要以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

迁徙:铜蓝鹟在我国云南为留鸟、福建、香港等地为冬候鸟,其他地区为夏候鸟,3月初也见于贵州、四川等地,或许在四川和贵州亦为留鸟。 

铜蓝鹟

4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间,通常营巢于岸边、岩坡和树根下的洞中或石隙间,也在树洞、废弃房舍墙壁洞穴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绿色苔藓构成,有时掺杂有细根和草茎,内垫有更细的须根和苔藓。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白色或粉红白色、有的在钝端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22mm×13.8~16mm。 

铜蓝鹟

5地理分布

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绿:原生种分布;紫:迷鸟分布(稀少)。

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迷鸟分布地:伊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茂汶、东部万县、东南部秀山、酉阳、南川、南部屏山、雷波、美姑、峨边、西南部西昌、会东、木里、盐源、西部康定、泸定、石棉、汉源、中部宝兴、全天、峨眉、灌县、成都,贵州北部习水、遵义、绥阳、东北部江口、中部贵阳、贵定、惠水、都匀、龙里、雷山、东南部榕江、三都、南部平塘、罗甸、望谟、册亨、西南部兴义、安龙、兴仁,云南西北部贡山、维西、西部腾冲、盈江、潞西、永平、耿马、保山、龙陵、双江、永德、沦源、西南部西盟、西双版纳,东南部蒙自、西畴、文山、马关、东北部永善、中部昆明、富民、景东,西藏南部聂拉木,易贡、错那、察隅、墨脱、拉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地。

铜蓝鹟

6种群现状

种群数量未知,但在分布地属常见物种(del Hoyoet al. 2006)。中国约有1000只越冬鸟(Brazil 2009)。铜蓝鹟在中国云南、贵州等局部地区较常见,种群数量较丰富。由于该鸟羽色艳丽,鸣声婉转,常被大量捕捉供笼养观赏,致使种群数量遭致一定程度的破坏,应控制捕猎,加强保护。

铜蓝鹟

7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铜蓝鹟

*铜蓝鹟同级分类

铜蓝鹟印度仙鹟暗蓝仙鹟青仙鹟岛仙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