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家八哥
家八哥

家八哥

中文学名 家八哥
英文学名 Common Myna
雀形目
椋鸟科
八哥属
家八哥

1形态特征

家八哥整头、颈灰黑色,到后颈下部和上胸逐渐变为黑灰色,头顶羽毛窄而极富光亮。背、肩、翅覆羽和内侧飞羽葡萄灰褐色或葡萄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基部白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且越往两侧白色端斑越大。下胸、两胁和上腹颜色同背,但较淡,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白色。

虹膜红色至红褐色,眼围和眼周裸皮橙黄色,嘴橙黄色至亮黄色,脚黄色,爪角色。

大小量度:体重♂115g,♀100-118g;体长♂250-260mm,♀240-250mm;嘴峰♂18-22mm,♀21-23mm;翅♂137-149mm,♀128-140mm;尾♂83-89mm,♀85-90mm;跗蹠♂38-40mm,♀35-40mm。(注:♂雄性;♀雌性)

家八哥

2近种区别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是中国南方常见鸟类,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省均有分布。原仅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但非法鸟类贸易使八哥迅速扩散,在菲律宾及婆罗洲有引入种群,而在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八哥也逐渐成为常见的留鸟。通体黑色,体长约25厘米。全身羽毛黑色而有光泽,嘴和脚黄色额前羽毛耸立如冠状;两翅有白色斑,飞行时尤为明显,从下面看宛如“八字”,故有八哥之称;尾羽具有白色端。

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原产于印度,但已被引进到世界各地,主要是为了降低农作区害虫的族群数量,但由于其适应性强,对当地鸟类及其它哺乳动物造成威胁,成为入侵物种。

家八哥

3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区,尤以农田、草地、果园和村寨附近较常见,也见于城市公园。

4生活习性

常成群活动,有时也和斑椋鸟混群。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也常伴随家畜活动和觅食,有时站在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虫。休息时多停于树上或电柱上,很少进到森林和无人居住的地方,是一种和人类居住环境联系密切的鸟类。

主要以蝗虫、蚱蜢、甲虫、蚊、虻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农作物和植物性食物。

家八哥

5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引进:澳大利亚、巴林、文莱、科摩罗群岛、斐济、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基里巴斯、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毛里求斯、阿曼、卡塔尔、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所罗门群岛、南非、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汤加、土耳其、阿联酋、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瓦努阿图、津巴布韦。

旅鸟:俄罗斯;目前来源不明:黎巴嫩。

家八哥

6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通常营巢于屋顶下和树洞中,也在建筑物裂隙、悬崖洞穴和裂缝等洞穴中营巢,偶尔在树枝权上营巢。巢用枯枝、枯草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草叶、羽毛等柔软材料。在洞中的巢多呈杯状,在树上的巢呈有圆形顶盖的半球形。有时也利用旧巢,在稍加修理和补充后即可利用。每窝产卵4-6枚。卵淡蓝色、光滑无斑富有光泽,卵的大小为27.6-35.0mm×19.2-23.2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7-18天。雏鸟晚成性,雌雄鸟共同育雏,经过23-24天的喂养,幼鸟可离巢。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家八哥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家八哥同级分类

林八哥家八哥八哥丛林八哥白领八哥红嘴椋鸟灰背八哥爪哇八哥黑翅椋鸟淡腹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