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黑喉鸦雀
黑喉鸦雀

黑喉鸦雀

中文学名 黑喉鸦雀
英文学名 Black-throated Parrotbill
雀形目
莺科
黑喉鸦雀

1外形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额基、眼先、眼周、颊、颏和喉概为绒黑色,额基黑斑上面紧接一白斑,其后头顶至后颈灰蓝色,外眼后有一大块白斑(除海南亚种),颈侧橄榄灰色或棕褐色。背、肩等其余上体指名亚种橄榄灰沾绿,滇西亚种橄榄褐色沾棕,海南亚种后颈至上背棕褐色,其余上体橄榄褐色;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翈灰色或银灰色,内侧飞羽与背同色。尾暗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具黑色端斑,越往外侧尾羽黑色端斑越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除海南亚种外)。胸橄榄灰色或橄榄灰褐色,往后转为橄榄褐色,海南亚种胸棕褐色。 虹膜棕红或洋红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角褐色或肉褐色。中型鸟类,体长23-29cm。额基、眼先、眼周以及颏和喉黑色,额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头顶至后颈灰蓝色,其余上下体羽多为橄榄灰沾绿至棕褐色,除海南亚种外,眼后有一大块白斑,极为醒目。野外不难识别。黄腹噪鹛在某种程度上与本种有些相似,如额基、眼先、眼周、颏、喉亦为黑色,头顶至后颈蓝灰色,上体棕褐色,均与本种十分相似,但下体主要为黄色,额和眼后均无白斑。区别亦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叫声:哀怨的咩咩叫声及颤鸣声。

黑喉鸦雀

2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时也见在农田地边、村寨附近以及滨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和觅食。主要以蚂蚁、蝽象、甲虫、象甲、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 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单独和成对活动的。多在林下灌木丛间跳来跳去,群间个体通过叫声保持联系,社群行为极强,当被冲散后很快又通过叫声聚集在一起。鸟群中如有一只被打伤,其余鸟并不马上逃走,如受伤鸟被捉住发出惊叫,其他鸟似有前来抢救之势。活动时频繁地发出叫声,悦耳动听。除在树木低枝和灌木上跳跃活动外,也常在地面上迅速地跳来跳去,一面扇动着两翅,一面点头,跳一会,又起劲鸣叫,尤其是早晚和早春,这种活动较为频繁。如发现人或突然受到惊扰,有时也飞走,飞行笨拙费力,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

黑喉鸦雀

3生长繁殖

黑喉噪鹛在海南岛的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窝,第一窝通常在3-6月,第二窝在7-8月。营巢于林下茂密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巢离地一般不高。巢呈浅杯状,主要由草根,树叶、藤葛等构成,内垫有细嫩草根,结构较为疏松。巢的大小为外径16cm,内径8.1cm,高8.2cm,深5.4cm。每窝产卵3-5枚,通常为4枚,卵白色,大小为28.8mm×20.4mm。

黑喉鸦雀

4分布范围

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香港和广西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地。

黑喉鸦雀

5保护级别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喉鸦雀

*黑喉鸦雀同级分类

金色鸦雀黑喉鸦雀黄额鸦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