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鸨是陆禽,颈部及脚都很长,身体呈褐色及白色。它们站立时高约1米,雄鸟体长64厘米,雌鸟体长68厘米,雄鸟体重1250~1700克,雌卵体重1700~2250克。雄鸟及雌鸟外观上相似,但雄鸟的毛色呈较深的沙黄色。头顶黑色,有冠。雌鸟较雄鸟细小,头及颈都不是纯白色,未必有胸部斑纹。
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南亚鸨是印度及巴基斯坦东部的鸨。栖息在干旱至半干旱的草原,长满高草及针刺丛林,但会避开灌溉地区。
分布于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及中央邦。柬埔寨,尼泊尔,越南。可能已灭绝:孟加拉国。
南亚鸨是虽然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最常见的是在地面上行走或跑步。它是杂食性动物,吃蝗虫,甲虫,蚂蚁,蜥蜴和小蛇,也吃草,花,嫩芽,浆果和种。这些不同的食物的比例,取决于其可用性,在冬季和春季植物占主主地位,在夏季无脊椎动物的猎物变得更加重要。雄鸟于繁殖季节是独居的,而其他时间则会组成群落。
南亚鸨于3月~9月繁殖,雄鸟此时向雌鸟示爱,会竖起尾巴到背上,折曲颈部,并发出很深及很急的叫声。南亚鸨是一夫多妻制的。雌鸟每年只会生一蛋,约需25~28天来孵化,雄鸟并不会参与任何孵化或喂养雏鸟的工作。它们会在开阔的地上筑巢,故鸟蛋经常受到其他动物的破坏。雏鸟会与母鸟一同生活,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到来。
南亚鸨即将收益于一项旨在拯救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的计划——国际鸟盟物种冠军。该项计划的目标是努力使那些极度濒危的物种避免灭绝的命运。南亚鸨列入首批拯救对象。
南亚鸨的数量估计少于1000只。其主要威胁是因灌溉而失去栖息地。一些群落迁徙至巴基斯坦后受到捕猎的影响。它们已经消失于印度中央邦的卡若拉(Karera)保护区。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2年鸟类红色名录——极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