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毛腿夜鹰
毛腿夜鹰

毛腿夜鹰

中文学名 毛腿夜鹰
英文学名 Great Eared Nightjar
夜鹰目
夜鹰科
毛腿夜鹰

1物种特征

全长280~281毫米。上体灰褐色,密杂以黑色虫蠹状斑和条纹;后颈两侧淡棕色纵斑;飞羽黑褐色,中央尾羽灰褐色,杂以黑褐色云石状细斑,相间黑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棕红虫蚀斑及白色端斑;头侧、颏和喉黑褐色;喉部中央纯白,缀以棕色细斑;胸褐色,密布浅棕色点或横斑。雌鸟尾羽无白斑。栖于灌木林或草坡。黄昏时在村寨附近低空飞捕昆虫为食。分布于云南西部(留鸟)。

10.jpg

2地理分布

现分布于中国云南(留鸟)、东南亚、南亚等地。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3鉴别特征

体形较大;头顶具较大的黑色斑块,眼后有一对较长的耳突;上体棕黄,下体黑褐;无嘴须;跗跖全被羽。

4物种形态

[雌性成鸟]头顶棕黄,具细而密的暗褐色虫蠹状纹,头顶中央具较大黑褐色椭圆形斑块,后颈具一棕黄色领斑;

眼后耳突明显,耳突前部与头顶同色,后部呈黑褐色,先端棕黄而具黑褐色虫蠹状纹;

背、肩羽、翼上覆羽及内侧飞羽呈棕黄色与暗褐色相混成虫蠹状杂斑,上背渲染较多棕红色,并具较大的黑色块斑,肩羽杂有棕红色横斑的大型黑斑,外侧大覆羽与初级覆羽为棕红色与黑褐色虫蠹状斑杂;

13.jpg

初级飞羽及外侧次级飞羽黑褐,具棕红色而杂有黑色的横斑;

尾羽具宽阔的棕红色和黑色相间的带斑,黑色横斑上杂有皮黄色点斑,棕红色带斑上杂有黑色点斑;

眼先及头侧呈棕红色和黑色虫蠹状斑杂状;

颏、喉及胸黑色,杂棕红色横斑,喉具一大型白色喉斑;

下体余部黑色而具棕黄色横斑;

尾下覆羽棕黄而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虹膜褐色;嘴浅红褐,鼻孔和嘴尖黑褐;跗跖和趾肉褐色。

11.jpg

5生活习性

似其他夜鹰。滑翔时似鹞。喜林缘及开阔的灌木丛。黄昏时常见飞于森林上空。

6栖身环境

毛腿夜鹰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地区。尤其喜欢在有稀疏树木的陡峻山谷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树上。主要在黄昏和晚上活动。飞行轻快而无声响。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夜间活动的昆虫。多在飞行中捕食。 

7物种叫声

叫声,响亮的、3~4个音节的哨音pit, pee-wheeoow。第一音节短,有时听不到;第二音节见长,音调下降;第三音节也长,上扬后收尾。

8繁殖方式

毛腿夜鹰卵生,毛腿夜鹰的繁殖期为3~5月。通常不营巢,产卵于森林中裸露的地上。每窝产卵通常为1枚。卵的颜色为淡乳黄色到橙红色,被有少许淡黄色或淡灰色斑。卵的大小为35~44×27~32毫米。毛腿夜鹰是留鸟,种群数量极为稀少,应注意保护。

12.jpg

9亚种分化

本种现共分5个亚种。中国仅1个:E.m.cerviniceps(云南亚种)。

10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毛腿夜鹰同级分类

毛腿夜鹰马来毛腿夜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