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humiae,英文名:Mrs. Hume’s Pheasant)是长尾雉属的鸟类。体型较大,体长约为55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开阔林区。不迁徙。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
雄鸟:额、头顶、枕灰橄榄褐色而微沾绿色,脸裸露、辉红色。颈、颏、喉灰黑色,背上部和上胸深铜蓝色;背的大部和下胸紫栗色,具略成三角形的蓝黑色近端斑,两肩白色,在背部形成一大的‘V’,形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白色而具蓝黑色斑。较长的尾上覆羽及尾羽灰色,具多条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最外侧尾羽仅具黑色横斑。两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属光泽,羽中部并缀有铜蓝色斑;大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斑。初级飞羽暗褐色而外翈沾暗棕色。次级飞羽浅栗色而具白色端斑。腹和两胁栗色,尾下覆羽绒黑色。 雄鸟头顶及枕红褐色;上背和两肩棕褐色,具宽阔的绒黑色横斑和白色矢状斑。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密杂砂褐色和棕白色细斑。中央尾羽和腰相似,但具不显著的暗褐色横斑。外侧尾羽栗色,羽端白色,近端处具黑色横斑和斑点。翅黑褐色,具棕色横斑和白色羽干纹及端斑。颏、喉浅砂白色,胸沾棕,微具褐色斑点,腹和两胁淡棕白色,具棕褐色横斑。较短的尾下覆羽棕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长的尾下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羽基具黑色和栗色相杂横斑。 虹膜棕红色,眼周裸出皮肤红色,嘴褐色,脚铅灰色,雄鸟具距。
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
体重♂975g,♀620-746g;体长♂960-1045mm,♀471-500mm;嘴峰♂25-30mm,♀25-29mm;翅:♂207-213mm,♀197-210mm;尾♂486-505mm,♀185-197mm;跗蹠♂60-67mm,♀53-63mm。
中国分布: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维西、永平、腾冲、潞西、永德、楚雄、景东、镇源、德宏、保山、大理、迪庆、思茅、武定,广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天峨、百色等西南隅林区
世界分布:国外分布于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
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在海拔1000-2000米、林下蕨类、蒿草和灌丛植物发达而又多岩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缘地带活动。
黑颈长尾雉属留鸟。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1树栖1只,活动和栖息地一般较为固定。活动时甚宁静,有时除踩踏落叶或觅食扒动树叶弄出声响外,一般毫无声响。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极为警觉,不时的伫立张望,发现情况立刻钻入草丛或灌丛逃跑,紧急时亦直接起飞上树,或向上、下坡飞翔。一般飞行较低而速度缓慢,飞行时能在空中转变方向。
杂食性。主要以橡实、浆果、种子、根、嫩叶、幼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到林缘耕地啄食农作物。全年所吃食物种类达42种之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白栎、全皮栎、麻栎、云南松、杉、岗柃、杨梅、盐肤木、山稗子、肾蕨、扁担杆、狗笠耳、鼠刺鸟饭树、福建樱花、鸡骨草、蜘蛛、蚂蚁、白蚁、甲虫、尺蠖、蝉、蠕虫、钉螺、蛹、虫卵、草子、玉米和砂粒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林下地面上,间或跳跃啄食较高灌木上的果实,有时也飞到树上啄食,仅偶尔到林缘耕地觅食。
黑颈长尾雉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月至7月。一雄多雌制,2月末3月初群内即出现争偶现象。通常营巢于林下植物较为发达的混交林中,巢多置于大树脚下地面上或小灌木和小树旁地上,甚为隐蔽。巢较简陋,主要在地面凹处,再垫以枯草、枯叶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为外径24.0-31.0厘米× 22.0-30.0厘米,内径16.5-18.0厘米× 18.5-21.0厘米,深5.1-8.3厘米。
多在4月中上旬开始产卵,少数个体在3月中下旬即已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9枚,多为7-9枚。卵为椭圆形,浅肉色或微沾淡枯叶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33枚卵的测量为34.5 (32.9-36.0)毫米× 45.9 (42.8-47.8)毫米,重27.2 (22.0-32.5)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8天或21-24天。
2000年的野外调查证实,黑颈长尾雉在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已经不足500只,在广西的隆林、田林、西林、凌云、乐业5个县呈孤岛分布,而在云南已经难觅它们的足迹。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的李汉华教授决定将人工饲养的黑颈长尾雉“再引入”原产地,2003-2005年,300多只黑颈长尾雉步入田林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估计,2008年的雪灾之前,野外的数量近千只。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列为稀有种。
已列入《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