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us,英文名:Chinese Bamboo Partridge)为雉科竹鸡属的鸟类,俗名华南竹鹧鸪、泥滑滑、山菌子、竹鹧鸪、普通竹鸡、中华竹鸡、竹鸡。分布在台湾以及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东达福建,主要栖息于山区、平原、灌丛、竹林以及草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引种至日本。
雄鸟额与眉纹灰色,有时额不为灰色而与头顶同色。眉纹粗著而长,向后一直延伸至上背。头顶和后颈橄榄褐色,具不甚明显的暗褐色纹。上背灰褐色,具不甚清晰的暗褐色虫蠹状斑和栗红色块斑;颊、耳羽及颈侧栗棕色;肩和下背橄榄褐色,密布黑色虫蠹状斑,并具有栗红色块斑和白色斑点。腰、尾上覆羽、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以及三级飞羽橄榄褐色,密布黑色虫蠹状斑;腰和尾上覆羽末端中部缀一细的黑褐色点斑,有的点斑前部为淡栗色,后部为黑色;三级飞羽和大、中覆羽端部缀有棕黄色与栗色斑;大覆羽并具棕色端斑。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和次级飞羽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棕色,杂有黑色斑点;次级飞羽末端和外翈边缘淡棕色,具橄榄褐色斑点。中央尾羽红棕色,密杂以黑褐色和淡褐色虫蠹状横斑,外侧尾羽几纯红综色。头、颈两侧,以及颏、喉栗红色,前胸蓝灰色,向上伸至两肩和上背,形成环状,环后紧缘以栗红色,后胸、腹和尾下覆羽棕黄色。两胁缀有黑褐色点斑或横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稍小,且跗蹠无距。虹膜深棕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绿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42-325g,♀200-342g;体长♂240-375mm,♀214-350mm;嘴峰♂17.5-21mm;♀17.5-20mm;翅♂113-144mm,♀106-140mm;尾♂91-114mm,♀90-107mm;跗蹠♂38-51mm,♀33-48mm。(♂:雄 ♀:雌)
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竹林、灌丛和草丛中,也出现于山边耕地和村屯附近。
叫声:刺耳的"people pray, people pray, people pray"叫声。
食性: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嫩枝、嫩叶、果实、种子、杂草种子、谷粒、小麦、豆类等植物和农作物种子为食,也吃蛾类幼虫、步行虫、瓢甲、小马陆、蝗虫、蝗蝻、蚂蚁等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习性:常成群活动,群由数只至20多只组成,冬季结群较大,繁殖季节则分散活动。每群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取食地和栖息地较固定,领域性较强。通常在天一亮即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晚上栖于竹林或树上,常成群在一起栖息,头朝向同一方向。天冷时群间个体靠得较紧,常栖于同一树枝,天热时个体间距离拉大,或分别栖于几个树枝。多数时候都在地面草丛中活动,常成行在草丛中穿行,并发出‘Sha,Sha’的声响。受惊时则藏匿于草丛中不动,一般很少起飞,当人迫近时才突然飞起,群体分散飞向各方,飞行迅速,两翅扇动较快,但不高飞,通常紧贴地面飞行,而且不持久,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有时也急飞上树,特别是当被猎犬追击时。有短距离的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夏季常上到山腰或山顶,冬季则下到山麓平原。
灰胸竹鸡在中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和台湾亚种。前者终年留居长江以南地区,北抵陕西南部,1919年引入日本,现分布很广,后者仅限于台湾省。指名亚种为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及东南部的常见留鸟。台湾亚种为台湾留鸟。
中国南方特有种。引种至日本。仅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西部和北部、云南、贵州,南至台湾省,为中国特产鸟类。
繁殖期4-7月。通常3月末群即开始分散,雌雄鸟亦开始不断发出响亮的求偶叫声,很远即能听到。营巢于灌丛、草丛、树下或竹林下地面凹处,有时也在树根附近的裸露地方营巢。巢多为地面天然凹坑,或由亲鸟刨挖而成,内垫以枯草和枯叶。每窝产卵5-12枚,卵淡.黄色、土黄色或淡褐色,被有褐黄色、棕色或淡灰色斑,卵为椭圆形,大小为30-34mm×25-27mm,重12-13g。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17-18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几天后就能飞行。
灰胸竹鸡作为一种经济禽类,集观赏、肉用、药用价值于一身。如果进行人工规模化饲养,可以进行综合开发,包括食用(肉、卵)、供填充材料用(绒羽)、肥料用(鸟粪)、药用和观赏用等,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① 食用:竹鸡体格健壮,肉厚实,骨脆,内脏比例小,味道鲜美,肉含丰富的牛磺酸,是不可多得的珍禽美味。竹鸡肉嫩味美如山间蘑菇(菌子),故有山苗子之称,据日本医科大学测定,竹鸡肉蛋白质含量为30.1%,比鹧鸪、鹌鹑均高6.8%,比肉鸡高10.6%。脂肪含量为3.6%;比珍珠鸡低4.1%,比肉鸡低4.2%。其肌肉含有18 种氨基酸,体内64%的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特性,是优质野味滋补品。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成为历代宫廷膳食重的珍品,素有:“野味之冠”、“益智之王”之美誉。
② 药用:竹鸡肉味甘而性温,具有补益心神、健脑益智作用。在《唐本草》、《本草纲目》等众多医学经典著作中,均介绍了竹鸡所具有的药用价值。竹鸡的肉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具有多种药用功效的牛磺酸。牛磺酸能调节神经组织兴奋性及体温,具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惊厥作用;还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促进脂类吸收,有降胆固醇、利胆、保肝及解毒作用,可预防视网膜病变及失明,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据民间验方,竹鸡血可治尿血症,脚趾煅研成沫,可治中耳炎。肉煲汤,可医肺气肿。脂肪为难得的护肤佳品。 据古代经典记载,竹鸡骨、肉具有开胃、健脾、有益心神、滋补壮阳、健脑益智等保健作用。在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弟子孟冼所著的《食疗草本》中指出竹鸡“能补五脏,益心力”,清朝饮食专著《随息居饮食谱》中也指出“能开胃,益心神”。常服可促使注意力集中、心情平稳。
③ 赏玩:竹鸡叫声清脆,可作观赏;雄鸡生性好斗,常被饲养为斗禽,具很高的观赏性。
④ 狩猎:野外竹鸡多成群活动,很容易捕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猎用禽。
野生的竹鸡以杂草种子、蝗虫、蝗蝻等为主要食源,因此,其自然的生长或放养与山林间,可控制或消灭害虫,间接起到保护森林和作物的作用,有益于农、林业的发展。人工养殖可保护野生生态资源。
由于竹鸡羽毛亮丽,能发出特殊叫声,雄鸡生性善鸣且好斗,所以有人把它饲养调教成笼鸟或斗禽,供玩赏和观斗。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现就饲养中发生禽痘的诊治和预防如下:
临床症状:患鸡眼皮;喙角,耳孔周围等皮肤暴露处开始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覆盖物,随即长出小结节,逐渐增至豌豆大,最后增多到眼缝完全闭合。
流行特点:本病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经禽互啄、斗架抓破或经蚊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亦可成为传染途径。此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秋冬季节发病率最高。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等确诊为禽痘。
治疗:由于此病是由病毒引起,故选用病毒灵注射液(盐酸吗啉双胍注射液),肌注1ml,同时对未发病者每只注射0.5ml作预防。注射后第5天,痘疹开始脱落、好转,没有作其它辅助治疗,尔后一直没有复发,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