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eximius )的羽毛的花纹非常独特,背羽呈扇形;面颊有颜色。背部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头部、胸部上方、尾巴内侧覆羽为红色;脸颊白色;胸部下方黄色,到了腹部渐渐变为黄绿色;幼鸟孵出后前10天由雌鸟独自喂食,之后雄鸟也会帮忙喂食雏鸟,幼鸟约33天后羽毛长成,在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会离巢。
东部玫瑰鹦鹉体长29-30厘米,体重90-120克。这种鹦鹉头部、胸部上方、尾巴内侧覆羽为红色;脸颊白色;胸部下方黄色,到了腹部渐渐变为黄绿色;胸部下方和腹部的羽毛带有明显的深色滚边;颈部、肩膀的羽毛为黑色,并且带有黄绿色滚边;翅膀内侧中间覆羽黑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和和翅膀中间覆羽为蓝色;次要飞行羽的覆羽为浅蓝色,次要覆羽、主要飞行羽附近的羽毛和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为浅绿色并且带有深色滚边;上方尾羽中间覆羽深绿色,并且带有细窄的深蓝色滚边;尾羽外侧为浅蓝,底色深蓝,羽尖浅色;鸟喙灰白;虹膜深棕。雌鸟体型较小,红羽的部份颜色较深,背部的滚边为深绿;许多雌鸟翅膀内侧会带有白色的斑纹,鸟喙通常较细窄。幼鸟和雌鸟的外型相似,但是体色更深。头顶后方和颈部为绿色,翅膀内侧的白色斑纹相当明显,需要18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
东部玫瑰鹦鹉主要栖息于平原地区、各种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边缘地带、草原、桉树林、灌木丛、公园、果园、农耕区等,多是年雨量400毫米以上,海拔1250米以下的地区,沿着水源流经并且长有树木的牧地;会定期前往大城市的市郊区活动。
平时大多成对,在夏季会组成小群体,到了冬季开始的时候会组成8到20只的小群体,偶尔会高达100只;生性活泼并不怕人,大多喜欢在地面觅食;在浓密林间活动的时候则相当难以察觉,因为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偶尔会和深红玫瑰鹦鹉(Crimson Rosella)一起群聚活动;在中午炎热的时候大多躲在高大的桉属植物上休息乘凉,偏好较外侧的枝干,理毛和磨嘴清理等;到了晚上会聚集在一起,一同飞往栖息的树上过夜;在春季大部分的鸟会成对行动,合力阻挡驱逐其他的对鸟侵略自己的领土或是抢去较佳的筑巢点,相当吵杂也非常明显。飞行的速度相当快,成波浪状,时常会伴随刺耳的鸣叫声,音频高于深红玫瑰鹦鹉,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有时会前往农耕区觅食,偶尔会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栖息地是新南威尔斯的中部和南部,横越维多利亚省到南澳的东南部;曾经引进北部岛和新西兰。
繁殖期通常在7-3月间,主要筑巢于树洞中,尤其喜爱桉树,但也常筑巢于篱笆上、电线杆上、兔子的洞穴、白蚁洞与食蜂兽的洞穴中,一旦筑巢,雄鸟会尽力保护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窝约产4-6枚卵,孵化期约需18天,雌鸟独自孵雏,一天离巢2-3次让雄鸟喂食,幼鸟孵出后前10天由雌鸟独自喂食,之后雄鸟也会帮忙喂食雏鸟,幼鸟约33天后羽毛长成,在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会离巢。
人工繁殖难度不高,东部玫瑰鹦鹉是十分多产的种类,繁殖期间雄鸟有侵略性,幼鸟孵出后若要观察巢内情况,最好等亲鸟不在巢内时再观察,雌鸟一窝约产3-7枚卵,约19-21天后孵化,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若是幼鸟羽毛长成后还没离巢或饲主未移出巢外会受雄鸟的攻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