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刚鹦鹉(学名: Ara chloropterus 英文俗名: Red-and-Green Macaw)是鹦鹉科金刚鹦鹉属的鸟类,又叫绿翅金刚鹦鹉、红绿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面部无羽毛,布满了条纹,有点像京剧中的花脸脸谱,兴奋时可变为红色。尾极长,属大型攀禽。食谱由许多果实、花朵和种子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在河岸的洞里筑巢。
红绿金刚鹦鹉身长90-95厘米,翼展125厘米,体重1050-1700克,寿命80年。表面看来,它很容易和五彩金刚鹦鹉相混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五彩金刚鹦鹉的背部有黄色羽毛,而红绿金刚鹦鹉的背部羽毛则为绿色;红绿金刚鹦鹉的个头比黄蓝金刚鹦鹉大些。成鸟的头、颈部、胸部和翕两侧是美丽的红色羽毛。肩和三级飞羽绿色。背部,臀部和尾巴上面是蓝色。尾巴是红色和蓝色相间。尾覆羽浅蓝色。下颚骨的上层主要是白色或象牙色,较低的下颌骨黑色。面颊是裸露的皮肤,覆盖着红白色的羽毛呈现蛇状细纹。虹膜淡黄色。脚黑色。
红绿金刚鹦鹉通常生活在热带森林,在海拔450-1400米之间的高度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
不及其它金刚鹦鹉活泼,经常与黄蓝金刚鹦鹉及绯红金刚鹦鹉一起,野外活动通常是一对或一个家族成行,常见6-12只一群聚集,它们不甚活泼,相比较没有群居生活,但性格和善,叫声大而响亮,爱乱尖叫,咬喙力强。主要食物包括不同种类的坚果、各类种子。人工饲养可以喂食深绿色叶蔬菜和水果,面包及饼干亦甚为喜爱。
红绿金刚鹦鹉和黄蓝金刚鹦鹉一样,是绝对友善的鸟类,即使有一张吓人的大嘴,也很少主动攻击人。说话能力和模仿人语的能力并不强。金刚鹦鹉的性别较难从外观准确地分辨,一般而言雄性拥有较雌性略大的身驱及头部。
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拿马、巴拉圭、土耳其、苏里南、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引进:波多黎各。
在野外繁殖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在苏里南是12月;在秘鲁是11月;在巴西中部是1月至4月。喜欢筑巢于棕榈树上的树洞里,但也可能置于悬崖的岩石洞隙或裂缝中,每巢通常产卵2或3枚,孵化期约28天,但幼鸟羽毛完全成长则长达约90天。雏鸟的成活率不是很高。《世界鸟类手册》(HBW)记录:对16鸟巢进行跟踪研究,结果10只雏鸟能正常飞行(40%),其中9因营养不良死亡(36%),6只成为掠食动物的受害者(24%)。
人工饲养的红绿金刚鹦鹉约4岁步入繁殖期,繁殖季节为每年的11月至来年5月,繁殖期具攻击性,一窝通常产2-3枚,相比金刚鹦鹉的体形,可知刚出世雏鸟的重量不大,只有20多克,但它们生长迅速,满月时小鸟的重量已达560克,这时开始长出非常稀疏短少的羽毛,眼睛亦在此时完全张开。为它们预备巢箱最基本要坚固和有足够的面积,高度应约体长3倍,阔度、深度约体长1倍,洞口不能太细,需依照鸟儿头部大小而定。
金刚鹦鹉的体形大及喙犟而有力,鸟笼应选用以坚固的金属制造,并且需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它们的好奇心重,咬喙力犟,不同种类的树枝和鸟儿玩具可满足它们的好奇心并有助消磨时间。
一般金刚鹦鹉需要大量高脂肪、高热能的食物维持健康体能,最喜欢吃棕榈树的果实。主要食粮为多种类的果仁,种子,深绿色叶的蔬菜以保均衡营养。它们尤其喜欢沐浴,保持定时沐浴和晒太阳,尽量给予较大的活动空间让它们任意滑翔舒展。
单一物种,无亚种。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红绿金刚鹦鹉的数目因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及违法盗猎者的捕猎作非法买卖,使数量迅速下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