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绿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 euteles,英文名:Olive-headed Lorikeet)是彩虹鹦鹉属的鸟类。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
褐头绿吸蜜鹦鹉身长24-25厘米,体重80-85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橄榄黄色,颈部带有浅绿色的衣领状羽毛;胸部和腹部为黄绿色;尾巴内侧带有黄色,翅膀内侧也带有黄色羽毛;鸟喙橘黄色;虹膜橘红色。幼鸟的头部为绿色,鸟喙颜色较深。 目前这种鹦鹉一直属于稀有物种。
褐头绿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2500米高的浓密山区森林。也活动于亚热带潮湿的森林,次生林和热带草原林地。在东帝汶它们已经完全适应农田和村庄的花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至2300高度之间。在旱季,这些鸟类下降至1000米以下,并在沿海地区活动。在繁殖季它们大多成对,或是组成小群体活动,偶尔会聚集高达100只的数量;大部份看见都是它们飞跃过树顶的时候,因为此时会伴随吵杂的叫声,相当显而易见。平时它们在林间相当活跃,会在树林中轻快灵活的四处攀爬,也由于身体的羽色提供了相当良好的掩蔽,使的它们得以隐身于浓密的枝叶间而不被发现。主要以花蜜、花朵、浆果、水果、少量的草类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
分布于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岛和小桑达岛。
在野外的繁殖季为9到10月;人工豢养的完美吸蜜繁殖难度并不高,可以提供25×25×60公分的厚木巢箱。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8到9周。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