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羽雄鸟前额淡棕色,头顶苍白沾烟灰色或为烟灰白色,头顶两侧和枕烟灰色,脸淡黄褐色。背、肩黑色,羽缘灰褐色在背部形成黑色纵纹,腰淡褐色,到尾上覆羽逐渐变为深栗色或皮黄褐色,尾黑色具窄的淡色或灰棕色尖端,两翅烟黑色具暗栗色羽缘。下体喉、腹白色或近白色,其余下体皮黄色。
冬羽雄鸟前额和头顶黑色,羽缘灰色,后颈暗栗色具棕色羽缘,耳覆羽烟褐色。背、肩、两翅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具栗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栗色,其中尾上覆羽具黑色纵纹,尾较夏羽显著延长,中央尾羽灰褐色,羽轴黑色具黑色羽干纹,其他尾羽黑色,飞羽黑褐色具暗栗色羽缘。颏、喉、胸、腹白色或近白色,两肋栗皮黄色。
雌鸟似雄鸟冬羽。分布于云南西部的种群雄鸟夏羽头顶金黄色或黄色,冬羽棕色,雌鸟和雄鸟冬羽相似。而分布于台湾的种群雄鸟夏羽头顶为黄白色,冬羽为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雌鸟和雄鸟冬羽相似。
虹膜淡褐色或榛子色,上嘴红褐或暗褐色,下嘴肉色或黄肉色,脚黄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8.9g;体长102mm(夏季),127mm(冬季);嘴峰♂9~9.1mm,♀8.2~9.1mm;翅♂44~47mm,♀45~49mm;尾长♂30~33.7mm(夏季)、55mm(冬季),♀29~32mm(夏季);跗蹠♂20~21mm,♀18~19.5mm。(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脚和平原地带的灌木丛与草丛中,尤其在耕地边和溪边灌木与草丛中较常见。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特别是冬季。
春夏繁殖季节中,雄鸟常停栖于居所环境中较高的草茎枝条上大声的鸣唱,有时也停到电线上或在空中边飞边唱,飞行时常随著歌声上下不规则的飘移。秋冬则少有鸣叫,而且常隐于草丛中,不易发现。 迁徙:留鸟。
食性:主要以蚂蚁等小型昆虫为主食,偶尔也吃杂草种子。
鸣叫声:繁殖期雄鸟于栖处或飞行时发出刺耳的,接响亮的流水般plook声,也作刺耳的高音责骂声。非繁殖期则少有叫声,偶会有夏天鸣唱声的前半段,且音量长度都缩小。
繁殖季从4月上旬一直到9月中旬。大部分形成一夫多妻的交配体系,一只雄鸟可同时拥有2至3只雌鸟,在一个繁殖季内,每只雄鸟可拥有4个繁殖巢。雄鸟有明显的领域行为,但不负担任何照顾子代的责任。自筑巢起,即由雌鸟独自负责。巢筑于杂草丛中,以草叶编成,离地约90厘米。每一窝产卵数为3至5枚,卵数在生殖季的末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卵的颜色为青蓝色,有咖啡色斑点。大小平均为 16×12mm。孵卵期为15至17天。育雏期为11至13天。
原生种分布地:澳大利亚、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东帝汶、越南。迷鸟分布地:中国香港。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香港(华南亚种);台湾(台湾亚种)。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较为常见(Baker 1997)。中国各地种群估算如下:中国大陆约有100~10,000繁殖对;中国台湾约10,000~100,000繁殖对(Brazil 2009)。[5] 金头扇尾莺在中国种群数量并不丰富,有明显下降趋势,在一些有分布记录的地区,如云南等地,已很难见到。
属名Cisti-cola的字首为由希腊文Kistos演变成Cistus,是岩茨科植物的一个属名,Cisti为借用该灌木的属名,cola是“定居者”的意思,是指该属鸟种喜栖息于灌丛的环境。种名exills源自拉丁文是“细小”的的意思,应是指该种鸟身躯娇小。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