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红胁蓝尾鸲
红胁蓝尾鸲

红胁蓝尾鸲

中文学名 红胁蓝尾鸲
英文学名 Red-flanked Bluetail
雀形目
鹟科
鸲属
红胁蓝尾鸲

1外形特征

小型鸟类,体长13~15cm。雄鸟上体从头顶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内侧覆羽表面概灰蓝色,头顶两侧、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别鲜亮呈辉蓝色。尾主要为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具蓝色羽缘,外侧尾羽仅外翈羽缘稍沾蓝色,愈向外侧蓝色愈淡。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辉蓝色,其余覆羽暗褐色,羽缘沾灰蓝色。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最内侧二、三枚飞羽外翈沾蓝色,其余飞羽具暗棕或淡黄褐色狭缘。眉纹白色沾棕,自前额向后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转为蓝色,眼先、颊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杂以淡褐色斑纹。下体颏、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侧灰蓝色,两胁橙红色或橙棕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蓝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蓝色。前额、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余头侧橄榄褐色,耳羽杂有棕白色羽缘。下体和雄鸟相似,但胸沾橄榄褐色,胸侧无灰蓝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淡红褐色或淡紫褐色。

红胁蓝尾鸲

2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针叶林、岳桦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尤以潮湿的冷杉、岳桦林下较常见。迁徙季节和冬季亦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林缘疏林、道旁和溪边疏林灌丛中,有时甚至出现于果园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丛和草坡。

红胁蓝尾鸲

3生活习性

食性:繁殖期间主要以甲虫、小蠹虫、天牛、蚂蚁、泡沫蝉、尺镬、金花虫、蛾类幼虫、金龟子、蚊、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迁徙期间除吃昆虫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尤其是秋季。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性甚隐匿,除繁殖期间雄鸟站在枝头鸣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停歇时常上下摆尾。 红胁蓝尾鸲在中国繁殖,也在中国越冬,既是夏候鸟,也是冬候鸟。

红胁蓝尾鸲

4分布范围

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和西南地区,越冬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分布于东欧,自乌拉尔西部往东经西伯利亚到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俄罗斯远东、朝鲜、日本,南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喜马拉雅山区等地,越冬于泰国、中南半岛和印度。

红胁蓝尾鸲

5生长繁殖

红胁蓝尾鸲主要营巢于海拔1000m以上比较茂密的暗针叶林和岳桦林中。营巢环境一般较为阴暗、潮湿,地势起伏不平,特别是爱在高出地面的土坎、突出的树根和土崖上的洞穴中营巢,也有在树干洞穴中营巢的。巢附近常有灌丛、枯枝落叶或苔藓将巢掩盖相当隐蔽。通常雄鸟在4月末5月初从山下部迁到山上部繁殖地后就开始占区,并站在巢域树尖上鸣叫,借以吸引雌鸟,配对后则和雌鸟一起寻找巢址和开始筑巢。筑巢时间多在5月中下旬开始持续到6月下旬。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仍不时在巢区内树丛间鸣唱,偶尔参与营巢活动。每个巢营筑时间需7~10天。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面有时垫有兽毛和松针。巢的大小为外径13.5~15.0cm,内径7.0~7.5cm,深3~4cm。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亦有的要休息几天才产卵。1年繁殖1窝,1天产1枚卵,有的间隔1天才产第二枚卵。每窝产卵通常4~7枚,多为5~6枚。卵白色、钝端被有红褐色细小斑点,常密集于一圈呈环状。卵为椭圆形,大小为17.5~18.0mm×13.0~14.5mm,重2.0~2.5g,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孵出后最初几天主要由雄鸟喂食,雌鸟多在巢中暖雏,有时仅在中午天气暖和时才离巢寻食喂雏。随着雏鸟的长大,保暖能力的增强,雌鸟亦积极参与寻食喂雏,每天喂食时间长达11~14小时。雏鸟留巢期13±1天。繁殖于亚洲东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迁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红胁蓝尾鸲

6种群现状

红胁蓝尾鸲是食虫鸟,所吃食物多是一些重要森林害虫,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种群数量较普遍,但多有人捕捉该鸟作笼养鸟和出售,应注意保护。

红胁蓝尾鸲

7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红胁蓝尾鸲

*红胁蓝尾鸲同级分类

蓝眉林鸲白眉林鸲红胁蓝尾鸲金色林鸲台湾林鸲棕腹林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