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太阳鸟雄鸟前额至头顶以及颏和喉均为辉紫蓝色。眼先、颊、头侧、后颈、颈侧、背、肩、以及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概朱红色或暗红色,耳羽后侧和胸侧各有一辉紫蓝色斑。腰鲜黄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基部2/3为紫蓝色具金属光泽,中央尾羽延长,其延长部分为黑色缀有紫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外翈羽缘具紫蓝色金属光泽和淡色尖端。两翅暗褐黑色,飞羽具窄的黄色或橄榄绿色羽缘。胸红色或黄色或黄色杂有红色纵纹,腹以后的其余下体鲜黄色,有的后胁和尾下覆羽黄绿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或黄白色。
雌鸟上体灰绿色或橄榄黄绿色,头顶较暗,暗褐色的羽基有时显露于外。腰黄色。颊、耳羽、颈侧、颏、喉和上胸灰橄榄绿色或灰绿色。颏、喉较灰微沾橄榄黄色,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绿黄色或淡黄色。两翅和尾黑褐色,羽缘橄榄黄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深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12g,♀5-8g;体长♂131-160mm,♀91-111mm;嘴峰♂13-17mm,♀13-17mm;翅♂51-58mm,♀45-54mm;尾♂64-88mm,♀30.5-40mm;跗蹠♂13-15.5mm,♀12-16mm(西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500m的常绿阔叶林、沟谷林季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稀树草坡、果园、农地、河边与公路边的树上,有时也见于竹林和灌丛。
迁徙: 留鸟。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见3-5只或10多只成群,彼此保持一定距离,活动在盛开花朵的树丛间或树冠层寄生植物花丛中,很少到近地面的花朵间觅食,有时也见成群在种植的四季豆农作物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胆小怕人,很远见人就飞,行动甚为敏捷,但通常飞不多远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就停息。
食性: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4月中旬即见雌鸟衔羽毛筑巢,此时雌雄鸟常追逐鸣叫,时而成对边飞边叫,时而停息在树枝上昂头翘尾不停地鸣叫,鸣声单调清脆,似‘zhai-zhai-zhai’。营巢于海拔1000-30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椭圆形或梨形,主要由植物绒、苔藓、草、植物纤维、蜘蛛网等构成。巢的大小为长15-18cm,宽10-11.5cm,多固定于灌木细枝上。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多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3.5-15.3mm×10.5-11.5mm。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等西南地区,北达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东抵湖北、湖南和广西,偶见于香港。
蓝喉太阳鸟羽色艳丽,是很好的观赏鸟,而且由于以花蜜和昆虫为食,在传播花粉和抑制虫害方面也是有意义的。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是中国太阳鸟科鸟类在国内分布较广泛和数量较多的一种,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蓝喉太阳鸟初期要用线扎飞羽,以减少飞撞,保存体力,将粉饲料调成稀糊状,上面加几条面包虫或玉米螟幼虫,不给饮水。让鸟饿了吃笼内食罐中的虫,同时吃进稀料,以后将糊状料调稠,直至过度到吃粉料。
或者用小昆虫填喂,每日4次,每次2~3条小虫,填喂时要轻柔,避免损伤,能自食后再放入点颏笼中饲养,供给清洁的水,每天更换。点颏料可用玉米面50%、绿豆面20%、熟蛋黄20%、淡鱼粉或蚕蛹粉10%配成。
蓝喉太阳鸟活泼好动,要每天溜鸟,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夏天应经常让其水浴,每日可进行一次。冬季应减少水浴次数,浴后要注意不能直接吹风,浴水温度应在25℃~35℃之间,换羽期要特别注意多给活食和其他动物性饲料。
夏季要注意粉料随配随喂,保持新鲜,防止变质。如放入大笼饲养,须经过板笼驯化上食后,再放人较大中笼(100厘米长、60厘米宽、70厘米高)饲养一段时间,发现吃食不爽的继续填喂,直到体况健壮,再放入大笼,2米高、4米长、3米宽的大笼可饲养30只左右。
笼顶要有1/3遮雨,多设较低的栖架。蓝点颏畏寒,冬天气温低于0℃时要在室内饲养,鸟笼要放到室内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在室外应选择避风向阳之处悬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