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烟腹毛脚燕
烟腹毛脚燕

烟腹毛脚燕

中文学名 烟腹毛脚燕
英文学名 Asian House Martin
雀形目
燕科
烟腹毛脚燕

1形态特征

烟腹毛脚燕雌雄羽色相似。上体自额、头顶、头侧、背、肩均为黑色,头顶、耳覆羽、上背和翕具蓝黑色金属光泽。后颈羽毛基部白色,有时显露于外。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白色具细的褐色羽干纹。长的尾上覆羽黑褐色,羽端微具金属光泽,尾羽黑褐色,尾呈浅叉状。两翅飞羽和覆羽黑褐色具蓝色金属光泽。下体自颏、喉到尾下覆羽均为烟灰白色,胸和两胁缀有更多烟灰色,尾下覆羽具细的黑色羽干纹,长的尾下覆羽灰色具宽的白色边缘。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淡肉色,均被白色绒羽。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0-15克,雌性11-15克;体长雄性110-120毫米,雌性102-120毫米;嘴峰雄性5-9rren,雌性5-6毫米;翅雄性93-104毫米,雌性90-102毫米;尾雄性40-54毫米,雌性42-56毫米;跗跖雄性9-12毫米,雌性9-11毫米。

烟腹毛脚燕

2栖息环境

烟腹毛脚燕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悬崖峭壁处,尤其喜欢栖息和活动在人迹罕至的荒凉山谷地带,也栖息于房雄性、桥梁等人类建筑物上。烟腹毛脚燕有的在中国主要为旅鸟,有的主要为夏候鸟,有的为留鸟。夏候鸟和旅鸟春季多在5月初迁来和迁经中国,秋季多在9-10月南迁。 

烟腹毛脚燕

3生活习性

常成群栖息和活动,多在栖息地上空飞翔,有时也出现在森林上空或从草坡山嵴上空飞来飞去。通常低飞,但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盘旋俯冲。主要以昆虫为食,在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多为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昆虫。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日本;越冬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极少数)及大巽他群岛。地区性甚常见。烟腹毛脚燕西南亚种繁殖于中国中东部及青藏高原,冬季南迁;烟腹毛脚燕福建亚种为留鸟于台湾、华南及东南;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东部沿海。烟腹毛脚燕单独或集小群,与其他燕或金丝燕混群。比其他燕更喜留在空中,多见其于高空翱翔。兴奋的嘶嘶叫声,似毛脚燕。

烟腹毛脚燕

4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泰国、越南。旅鸟:珀劳、阿联酋。产地不确定:阿富汗、蒙古国。 

5繁殖方式

烟腹毛脚燕常成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悬崖凹陷处或陡峭岩壁石隙间,也营巢于桥梁、废弃房屋墙壁等人类建筑物上。繁殖期6-8月,并10多窝聚集在一起的群巢。或许1年繁殖2窝。巢由雌雄亲鸟用泥土、枯草混合成泥丸堆砌而成,呈侧扁的长球形或半球形,一端开口。巢的大小为长15.5-17厘米,底部宽8-9厘米,巢口口径3.8厘米。巢壁厚1.5-2.0厘米,内垫以枯草茎、叶、苔藓和羽毛。每窝产卵3.5枚,多为3枚。卵纯白色,大小为17.7-19.6毫米×12.2-13.5毫米,重1-1.2克。孵化及育雏由两性担任,孵化期约15-19天,雏期约20天。

烟腹毛脚燕

6亚种分化

1、烟腹毛脚燕西南亚种(学名:Delichon dasypus cashmeriensis):分布沿喜马拉雅山脉,从巴基斯坦东部到中国的中南部;越冬进入印度北部和东南亚。

2、烟腹毛脚燕指名亚种(学名:Delichon dasypus dasypus):分布于俄罗斯中南部及东南部(哈马尔达坂,乌苏里兰,库页岛)和千岛南部到中国东北部,韩国和日本,冬季进入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和菲律宾。

3、烟腹毛脚燕福建亚种(学名:Delichon dasypus nigrimentalis):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烟腹毛脚燕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烟腹毛脚燕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烟腹毛脚燕同级分类

白腹毛脚燕黑喉毛脚燕烟腹毛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