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腹矶鹬体长20厘米,翼展37-40厘米,体重34-50克。头、颈、背、翅覆羽和肩羽棕灰色,并具绿灰色光泽。各羽羽轴均具细而闪亮的黑褐色羽干纹和端斑。其中尤以翅覆羽、三级飞羽、肩羽、下背和尾上覆羽最为明显。飞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他飞羽包括次级飞羽内侧均具白色斑,且越往里白色斑越大,到最后两枚次级飞羽几乎全为白色。翼缘、大覆羽和初级覆羽尖端也缀有少许白色。中央尾羽橄榄褐色,端部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和白色与黑褐色横斑。眼眉白色,眼先黑褐色,有深褐色眼纹横贯至枕。颏、喉白色。颈、胸、下体全部为纯白色,繁殖期布满深暗斑点。腋羽和翼下覆羽也是白色。翼下具两道显著的暗色横带。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也出现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泽湿地。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夏季也常沿林中溪流进到高山森林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也成小群。常活动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和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停息时多栖于水边岩石、河中石头和其他突出物上。有时也栖于水边树上。
该物种迁徙,其生活范围从阿拉斯加到北美哈得逊湾和西伯利亚东部。鸟类在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南半球之间迁徙。通过加拿大、阿根廷和南美。
停息时尾不断上下摆动。性机警,行走时步履缓慢轻盈,显得不慌不忙,同时频频的上下点头。有时也常沿水边跑跑停停。受惊后立刻起飞。通常沿水面低飞。飞行时两翅朝下煽动,身体呈弓形。也能滑翔,特别是着落时。常边飞边叫。叫声似“矶一矶一矶一”声。
主要以昆虫、小型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蠕虫、蜗牛、为食,有时也吃小鱼。常在湖泊、水塘及河边浅水处觅食,有时也见在草地和路边觅食。
分布于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岛(荷属) 、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维尔京群岛。
旅鸟: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喀麦隆、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格陵兰、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肯尼亚、马绍尔群岛、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塞内加尔、西班牙、斯里兰卡、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繁殖期为5月初至7月末。繁殖前雄鸟极为活跃,常在巢区附近频繁的来回飞翔,同时不断发出悦耳的叫声,尤其是早晨和黄昏。中午较为安静。雌鸟不及雄鸟活跃,多随雄鸟活动。交尾前雄鸟张开两翅,蓬松着羽毛,激动的围绕着雌鸟前后左右来回奔跑。雌鸟在此时则蹲在地上,展翅翘尾,雄鸟立刻进行交配。交配时雌雄鸟均发出“唧一唧一唧~”的叫声。交尾后雌雄分开,雄鸟常远离雌鸟站在河边石头上。有时也出现争偶现象。两只雄鸟彼此以翅膀和嘴攻击对方,直至一方逃走。
通常营巢于江河岸边沙滩草丛中地上,也有在江心或湖心小岛和河漫滩营巢的。巢距水边通常都不远,一般不超过40米。多置巢于较为隐蔽的草丛或灌丛中,有的则完全裸露于河边沙滩上。由于巢和卵的颜色同四周环境很相似,因此一般难于发现。雌雄共同营巢。巢甚简陋,通常利用河边现成凹坑,或由亲鸟在地上扒一小坑。内垫有少许草茎和草叶,也有仅铺一些像豆粒大小的沙砬作巢材的。每窝产卵4-5枚。
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不参与孵卵活动,而在巢附近警戒。它常站在离巢10米外,位置较高的石头或沙滩卵石上,警惕的观望着四周,如发现入侵者进入巢区,则立刻飞起,围绕在入侵者上空鸣叫,直至入侵者离开。雌鸟则昼夜在巢中孵卵。孵化期21±1天。雏鸟早成性。在巢停留一昼夜后,即离巢跟随亲鸟活动。一旦发现危险信号,雏鸟听到亲鸟的报警声,立刻向四处逃散,很快藏匿在草丛中或石头下。这样在亲鸟带领下经过约一个月时间,即能飞翔和独立生活。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