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鹃鸠又叫棕头鹃鸠,体形比斑尾鹃鸠小,体长32厘米。雄鸟头顶和头侧为栗棕色,上背及两肩的棕色稍淡,具少量黑褐色细横斑,并且具有金属绿色光泽。下背、腰部及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还缀有锈红色。中央尾羽为棕红褐色,没有斑,外侧尾羽为栗棕色而具有黑色次端斑,与斑尾鹃鸠不同,没有灰色。翅膀大都为暗褐色。颏部、喉部近白色,其余下体为棕黄色,胸部还具有宽的白色羽缘,形成显著的白斑。胸侧则杂有黑色的横斑,尾下覆羽为深棕红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上背没有金属绿色光泽,胸部杂有较多的黑色。虹膜为珠灰色,嘴角褐色。脚和趾暗紫褐色,爪角褐色。大小量度:体长320mm;嘴峰12-13mm;翅140-151mm;尾165-178mm;跗蹠10-19mm。
小鹃鸠为留鸟,广布并常见于东南亚的亚高山森林。中国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林缘和山脚平原,在森林中栖息觅食,也常常群起掠食附近稻田。
通常成群活动。行动从容,遇到危险时总要停留片刻才起飞。叫声低沉。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
分布于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东帝汶、越南。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去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
繁殖期为4一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上枝杈间或灌丛与竹丛间。巢主要由细枝和苔藓等构成。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大小为29×21毫米。
这个物种分布范围很广,因此不接近物种标准下的弱势阈值范围(分布区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以下,栖息地质量,人口规模和分布区域碎片化)。人口数量趋势是稳定,因此该品种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