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鸡(学名:Gallus gallus)个体寻常略大,是家鸡的野生祖先。雄鸟上体具金属光泽的金黄、橙黄或橙红色,并具褐色羽干纹。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且大而显著。雌鸟上体大部黑褐色,上背黄色具黑纹,胸部棕色,往后渐变为棕灰色。
头顶暗桔红色;耳羽簇浅栗色;后颈和上背的羽毛均呈矛状,特细而长,覆盖着整个背部及两翅覆羽的表面;这些矛翎从后颈的羽基量起,长达150毫米。它们的基部暗红,而大部分呈金橙色,各羽并具明显的轴纹,在前为白色,向后转为褐色;被覆盖在矛羽下面的背羽及两翅的小覆羽均黑,稍有暗蓝绿色反光,羽端略带暗栗色,位于后方的栗色羽端更形扩大,而缘以栗红色;下背浓紫栗色,并闪着灿烂的金属反光;矛状腰羽及较短的尾上覆羽又转为与矛状颈翎略同的金桔或深桔红色;较长的尾上覆羽呈辉亮的金属绿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呈镰刀状,色黑而有金属暗绿色反光;其余尾羽均短而呈黑褐色,各尾羽的白色羽基常展露于外:位于中央尾羽两侧的1-2对尾羽,其外翈也稍沾绿色反光。两翅的中覆羽暗栗,各羽的基部黑色,并具辉亮的栗红色羽端;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呈暗蓝绿色,有金属反光;飞羽褐黑色,初级飞羽外缘以浅棕色,次级飞羽则有宽阔的浓肉桂色的外缘,形成一块极明显的羽区,最内侧的飞羽黑而辉蓝绿色。下体全部褐黑色;肛周羽呈绒状。
雄鸟羽色华丽;头顶上具肉冠,喉下有一个或一对肉垂;脸和喉几乎完全裸出;两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10枚短甚,第2枚介在第8与第10枚之间,第5-6枚稍微最长。尾大都具14或16枚尾羽,呈侧扁状;中央一对尾羽特形延长,较第2对约长一倍,较最外侧尾羽几乎长约3倍;其羽干易曲,因而呈现镰刀状而下垂;最长的尾上覆羽也很相似,不过较短。脚具长距。跗蹠较中趾连爪为长,并具一长而曲的锐距。
虹膜红褐或橙红;肉冠砖红,肉垂相似;脸、颏、喉及前颈的裸出部浅红色;上嘴黑褐,下嘴较浅,呈角黄色;跗蹠及趾等均铅褐以至蓝灰色,并具一个尖锐而向上曲的长距。
雌性成鸟(春羽):额与前头浓栗,此色并沿着眼的上方向后延伸,由耳后方下至胸部,形成项领状;头顶棕黄,各羽中部散有黑色;后颈矛翎被覆于上背,其较短者近棕色,较长的转浅黄色,各羽均具宽阔的黑色轴纹;上体余部以及两翅的覆羽大都浅锈褐色,密布以黑褐色蠹状细斑,间杂以一、二粗斑,并具白色或浅棕黄色羽干;飞羽大都黑褐;内侧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的外翈与背同色。尾羽黑褐,中央一对尾羽的两翈边缘具暗栗色细斑,两侧3对尾羽的外翈也是如此,但不很显著。耳羽簇栗色。颏和喉白色带棕;胸浓红棕色,羽干棕白;腹和两胁棕色更浅而沾灰,并稍具黑褐色虫蠹状斑,羽干浅棕近白;下腹中央灰白;尾下覆羽淡黑褐色。
雌鸟体形较小;羽毛较暗钝;脸仅局部裸出;头上亦具肉冠,肉冠和肉垂均不发达,红色。喉下无肉垂,脚上亦无距体羽为形正常,无矛翎;尾羽较短;跗蹠无距;余与雄鸟同。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基部较暗。肉冠小,为洋红色;不具肉垂和距等。
虹膜红褐色、橙红色(♂)或褐色(♀),嘴角黄色(♂)或角褐色。脚和趾铅褐色或蓝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800-1050g,♀550-750g;体长♂537-710mm,♀416-462mm;嘴峰♂16-19mm,♀15-16mm;翅♂210-235mm,♀185-195mm;尾♂300-394mm,♀140-160mm;跗蹠♂70-82mm,♀62-68mm (滇南亚种)。 (注:♂雄性;♀雌性)
原鸡是一种热带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热带雨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竹林,以及林缘灌丛、稀树草坡等各类生境中,有时甚至出现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特别喜欢在灌丛间活动。
在中国云南南部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混交林、次生林、灌丛、草坡、竹林等多种环境;在广西则生活于人造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及河谷阔叶林等;在广东和海南,它们大多栖息于海拔较低的山地丛林、橡胶园的防护林带及经济作物区地缘的灌丛之中。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为3-5只或6-7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性机警而胆小,看见人或听见声响便迅速钻入林中或灌丛中逃跑,危急时也振翅飞翔,每次飞行数十米至上百米远,落地后又继续潜逃。晚上栖息于树上。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花、幼芽、嫩枝、幼嫩竹笋、草莓、榕果、草子、浆果和种子为食,有时也到耕地啄食谷粒,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与家鸡混群觅食。觅食方式也和家鸡相似,用爪刨和用嘴啄,常常边走边觅食,尤其早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除植物性食物外,原鸡也吃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世界: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越南。
引进:澳大利亚、多米尼加共和国、斐济、牙买加、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波多黎各、美国(夏威夷群岛)。
中国:分布于云南的潞西、永德、镇康、耿马、双江、西盟、景洪、勐海、勐腊、思茅、景东、绿春、金平、河口与富宁,广西的靖西、百色、那坡、巴马、崇左、龙州、宁明、凭祥、大新、天等、防城、上思、武鸣、邕宁、上林、膝县、岑溪、马山、田林以及博白、红水河等地,广东的徐闻,海南的霸王岭、吊罗山、文昌、琼海、白沙、万宁、乐东、琼中、鹦哥岭、尖峰岭、东方、保亭和陵水,均为留鸟。
繁殖期2-5月。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叫声频繁,常常发出近似“遏遏-遏遏”的啼叫,其声有似“茶花两朵”,故中国云南许多地方称原鸡为茶花鸡。主要营巢于林下灌木发达、干扰较小的茂密森林中,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树林内营巢的。巢多置于树脚旁边或灌丛与草丛中地上,巢甚简陋,通常为地面的一小凹坑,或由亲鸟在地面稍微挖掘一浅坑,内再垫以树叶和羽毛即成,有时直接产卵于灌丛中地上。每窝产卵6-8枚,偶尔少至4枚和多至12枚。卵浅棕白色或土黄色、光滑无斑,椭圆形,大小为42-48mm×31-36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卵化期19-21天。雏鸟早成性,孵出不久即能随雌鸟活动。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1)适应性强:原鸡不仅适应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饲养繁衍,而且对高寒地区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全年各个季节全国各地均可饲养。
(2)饲养粗放:其抗病能力强,病害少,对1月龄以上的原鸡即可散放在田边田角,让其自由觅食。对外界环境要求不高,各种粮食类作物均可饲喂,并可配以青绿植物。
(3)采食量少:原鸡体重轻小,采食量少,从初生到2月龄,平均每只日采食量不足30克,肉料比为1:2.5。
(4)成活率高:原鸡种蛋受精率为89%-95%,受精蛋孵化率为90%,种蛋孵化期21天,育雏成活率在98%左右。
雏鸡出壳后应采用保温棚育雏,材料可因地制宜,饲养方法可采用平地养殖。育雏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温度:第1-3天育雏室温度为33-34℃,以后逐日下降,每周下降1-2℃,以雏鸡均匀分布不堆迭为宜。温度过低,鸡则堆迭于热源边,造成压死;温度太高,鸡则远离热源,张口呼吸、出汗。保温热源可用红外线灯、电热管等。
(2)饲喂:开食前先用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饮水。2-3小时再投喂全价小鸡料,敞开投料,供足清水,让其自由采食饮水。
(3)密度:按每平方米60只,随著日龄的增加逐步降低。如垫料潮湿,则要及时更换。
(4)防病:主要预防白痢和球虫,可用千分之二的土霉素拌料或每只2000单位的青霉素和链霉素饮水,3天一交换。
中成鸡:脱温后的鸡可采用常规圈养和野外散养两种方法,圈养即利用鸡舍配以运动场饲养,喂以饲料并配以青绿植物。因原鸡仍保留野生原鸡喜欢上树的习惯,故应在鸡舍及运动场上搭建一些栖架供鸡只跳跃栖息。另一种方法是野外散养,据上海奉贤庄行新兴珍禽养殖场的饲养实践表明,利用果园、树林地将鸡放养其中,适当搭建一些简易棚,供鸡只避风挡雨,遮荫避寒。采用这种方法,鸡只除适当补饲外,让其在内觅食昆虫、野草,将大大提高商品鸡的品质和销售价,同时可大大减少果林地的病虫病,鸡粪又成了林地很好的有机肥料。
种鸡必须选择个体健康、品种特别突出、体形强健的鸡只,并在百日龄后限量饲喂,每天用粗蛋白含量13%的鸡料只喂一次,至5月龄进入产蛋期时逐步改用种鸡料投喂,让其自由采食,每隔3天添加适量的蛋鸡多维,服用3天,另添加氯化胆碱、矿物质等,多喂青饲料。调整密度为5-7只/平方米,公母比例1:6-8,并逐步补充人工光照,每周增加半小时,直到光照时数为16-1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