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

中文学名 红腹角雉
英文学名 Temminck’s Tragopan
鸡形目
雉科
角雉属
红腹角雉

1鸟种简介

红腹角雉(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属于鸡形目雉科。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雄性较雌性更为美丽。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部及印度等地。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红腹角雉也叫灰斑角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鸟类。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和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你长约50厘米,雄性头部两侧生有一对鲜艳的蓝色肉垂。喉部有肉据,展开呈“寿”字状,又称它为“寿鸡”。

30.jpg

2外形特征

它的体形和大小同家鸡差不多,雄鸟体长44—66厘米,体重930—1800克。雄鸟的羽色非常艳丽,在头顶上生长着乌黑发亮的羽冠,羽冠的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精巧而美丽,这就是“角雉”名称的由来。

此外,在它的项下还生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绚丽而富于变幻,两边分别有八个镶着白边的鲜红色斑块,中间在黑色的衬底上散布着许多天蓝色的斑点,有人说这些斑点很象草书的“寿”字,所以又称它为“寿鸡”,视为长寿和好运的象征。

它的脸颊裸出,露出天蓝色的皮肤,周缘围着一圈桔黄色的羽毛。头、颈的后部和上胸为橙红色,尾羽为棕黄色,杂有黑色的虫蠹状斑,并具有黑色的横斑和端斑。其余体羽都是深栗红色,上面布满了圆圆的灰色眼状斑,背部的较小,胸、腹部的比较大,就像是红色的锦缎上洒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由于雄鸟美丽的羽色和体态,人们还给它起了许多优美动听的名字,如“秀鸡”、“星绣鸡”、“岩角鸡”、“大红鸡”等等。 与雄鸟相比,雌鸟的羽色就逊色多了,体长44—66厘米,体重830—1300克。上体一般为灰褐色,下体淡皮黄色,均布满了黑色的斑纹和白色的斑点。不过这种天然的保护色,可以使它在孵卵时免遭天敌的袭击。

它们的虹膜为褐色;嘴黑色或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灰褐色。

29.jpg

3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往东至云南北部、贵州东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广西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等地。

陕西省内见于周至、太白、洋县、佛坪、宁陕、镇坪(留鸟)等地;

其它分布:见于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缅甸北部和越南西北部。

28.jpg

4生活环境

红腹角雉栖息于海拔1000-3500m的山地森林、灌丛、竹林等不同植被类型中,其中尤以1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最为喜欢,有时也上到海拔3500m左右的高山灌丛,甚至裸岩地带活动。

红腹角雉生活于原始森林中,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下丛生灌木、竹类和蕨类的地方,在1000—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

27.jpg

5生活习性

它喜欢单独活动,只是在冬季偶尔结有小群。主要以乔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嫩芽、嫩叶、青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为食,兼食少量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已经记录到的就有40多种。春季和夏季喜食鳞毛蕨、宝兴冷蕨、报春花等的嫩叶和嫩芽等;秋季除蕨类外,还有玉竹、花楸、悬钩子等的叶、茎和果实,以及山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冬季则以常扒开雪被,啄食早熟禾、铁线莲、鹿耳韭等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叶。

它的胆子很小,走过林间小路时,常常先从灌丛边伸头张望,确认没有危险时才迅速通过。每当夜幕降临时,它们就悄悄地飞到树上过夜,雄鸟和雌鸟在相距不远的树上分别栖息。

性机警,善奔走。鸣声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声,故当地群众叫“娃娃鸡”。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亦常集成2—5只,甚至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白天活动。多数时间都在林下地面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上到树上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

26.jpg

6生长繁殖

每年三月红腹角雉进入繁殖期,这段时间的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寂静的森林中都会传出雄鸟“哇……哇……”的占区叫声,此起彼伏,十分响亮,很像婴儿的啼哭声,所以当地村民又叫它“娃娃鸡”。

雄鸟的肉质角平时藏而不露,头顶部只能看到长长的羽冠,肉裙也收缩在项下。每当求偶炫耀时,两只角就膨胀起来,高高耸立,肉裙也充血膨胀,突然展开,飘洒在胸前,几乎可以垂到地面,就好像系了一条漂亮的彩裙,而且一会儿缩回,一会儿展开,更像是一朵不断开合的鲜花,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微微张开双翅,尾羽也如同扇子一样展开,交替踏着舞步缓缓移动,以博得雌鸟的欢心。达到高潮时,肉角不断地颤动,同时发出低沉的“咕,咕”声,随后直起身体,煽动两翅,昂首冲向雌鸟。雌鸟则呈半蹲状,一动不动地接受交尾。交尾后雄鸟离开雌鸟并抖动双翅,肉角和肉裙也缓慢地收回。

20.jpg

通常4月初即进入繁殖期。雄鸟发情时头部一对绿蓝色肉质角不断充气,膨胀,逐渐从头部伸出和延长,喉下部钻蓝色肉裙亦逐渐扩展和膨大起来,其上斑纹有似“寿”字状,故当地群众又叫它“寿鸡”。4月末5月初开始产卵。

红腹角雉的巢筑在树上。每窝产卵3—5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它的羽色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即使走到巢边也难以发现。孵化期为28—30天,一般每天雌鸟只离巢觅食一、二次,如果遇到连雨天,它就只好一直呆在巢中。雏鸟初生时通体密被绒羽,额为棕褐色,杂以黑色斑纹,头顶至后颈棕褐色,头侧及喉浅棕色,胸部棕色,腹部棕白色,背及绒状尾羽褐色,杂以黑色斑纹,肩深棕色,翅膀褐色,具深棕色羽端,并杂以黑纹和白色斑点。虹膜浅褐色,嘴褐色,脚灰黄色。在雏鸟出壳后的3天之内,雌鸟一直用身体温暖着雏鸟,一刻也不离开。有时雏鸟从雌鸟的身下钻出来煽动翅膀,甚至爬到雌鸟的背上去玩耍,雌鸟也紧闭双眼,一动不动。直到第三天清晨,雌鸟才飞到树下的地面上,“咕咕”地召唤着巢里的雏鸟。当雏鸟听到叫声后,便一只接一只地飞落到地面上,随着雌鸟到处觅食了。角雉雏鸟翅膀的羽毛比较长,大约相当于其他雉类雏鸟一个月以后的羽毛长度,这也是它们对生活环境的一种绝妙的适应。一个月后,雏鸟就换上了同雌鸟相似的羽毛,但一直要到第三年的春天,它们才能独立生活,生儿育女。

24.jpg

根据观察,红腹角雉雌鸟孵卵和育雏期具体行为主要有8种,特征如下:

(1)孵卵 雌鸟卧伏于卵上,背部稍隆起,身体呈自然放松状态.为孵化期间最普通、占时最长的行为。

(2)翻卵 雌鸟在巢中微微站起或完全站起,用下喙部轻轻挪动或转动卵,再重新卧下的过程。翻卵时尾部下压,背拱起;下卧时往往伴随身体左右轻微晃动。翻卵行为前后雌鸟体轴常发生变化。翻卵时间8~110s不等,通常在15~25 S之间。

(3)理羽 雌鸟用喙梳理己羽的行为,偶尔用爪。

(4)离巢觅食及归巢 离巢时雌鸟警戒后站起,走至巢沿或离巢最近的巢树枝,由此直接飞出几十米外。通过直接观察和辨听雌鸟飞行振翅声远近的判断,食源树到巢树距离大于30 m,小于100 m。归巢时雌鸟多飞至巢树附近乔木的枝权,再跳或飞至巢树的下层枝权,再经2~7次逐级上跳至巢平台,走入巢内.其过程连贯,其间若受干扰,则站于枝权上不动1~3 min。入巢后或立刻卧于卵上,或翻卵后再下卧.雌鸟的离巢和归巢路径往往在2~3 天内固定不变,此期间可能在同一树上取食。雌鸟偏爱取食树冠顶端的嫩芽、嫩叶。

(5)理巢 雌鸟在孵卵和暖雏期内,将身下巢材重新整理,或将巢周苔藓和树叶衔起或扒至体下整理,或用喙部啄取巢缘苔藓和草本植物以修补巢的过程。

(6)警戒 受到较小干扰或某些行为(如觅食、翻卵、梳羽等)开始前,雌鸟颈部左右转动观察环境的过程。

(7)暖雏 雏鸟孵出后,雌鸟两翅微张,身体卧伏在雏鸟和巢上。较孵卵时背部更加高耸,胸部羽毛更加蓬松.体姿与孵卵比较,背部更显隆起,双翅自然下垂,尾部常伸出巢外。

(8)训练雏鸟 雌鸟将身体完全站起,雏鸟在雌鸟腹下或在巢的一侧活动。雏鸟的活动包括行走、啄击巢内和巢沿、扇翅,雌鸟站起时,雏鸟有时沿巢周跑动并扇翅。出雏后2 h内即观测到雌鸟与雏鸟存在喙对喙接触,雏鸟有张喙并争抢的行为,次日,雏鸟主动啄食巢内铺垫的苔藓和小草叶,雌鸟将巢边长出的草叶啄下放于巢内(有时啄碎),由雏鸟争食;还见到雏鸟啄食落在巢中的绒羽。雏鸟常用喙部啄击巢周的树叶或巢内的苔藓,但大多无吞食动作。

当雏鸟要出飞时,雌鸟从巢树直接飞落到距离巢树15-30 m的附近地面,发出轻微的“哇—哇”声,雏鸟走上巢沿,在数十秒内相继飞落距离巢树10~20 m的地面。

23.jpg

7种群现状

红腹角雉是一种有很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鸟类,早在前世纪就被输入到欧洲。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川主要栖息地的调查,繁殖种群数量为4只/k㎡,冬季种群数量为8只/k㎡。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正受到林木砍伐、采药、偷猎和拾取鸟蛋等人类干扰和威胁,应加强管理和保护。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

22.jpg

8保护级别

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21.jpg

*红腹角雉同级分类

红腹角雉灰腹角雉黑头角雉黄腹角雉红胸角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