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橙胸果鹦鹉
橙胸果鹦鹉

橙胸果鹦鹉

中文学名 橙胸果鹦鹉
英文学名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鹦形目
鹦鹉科
橙胸果鹦鹉

1鸟种简介

橙胸果鹦鹉(学名:Cyclopsitta gulielmitertii,英文名: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是无花果鹦鹉属的鸟类。小型鹦鹉。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桉树林地等地,在澳大利亚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红树林林地等地区,食物中,无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

1.jpg

2外形特征

橙胸无花果鹦鹉体长约12-13厘米,体重28-35克。该物种面部有丰富的色彩,头顶部暗,短尾巴,上体羽毛几乎全部为绿色。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和眼睛后方为深蓝色;头部两侧和喉咙为浅黄色;耳羽附近带有不同程度的黑色线条;胸部和上腹部为橙色;翅膀弯曲的部份为深蓝色;下腹部、翅膀内侧覆羽、尾羽内侧为黄绿色;鸟喙黑灰色,虹膜深棕色。雌鸟的胸部和腹部没有桔色,脸颊后方为橙色,眼睛下带有黄白色,边缘有一条很粗的黑色条状羽毛,下方有蓝绿色滚边的条纹。幼鸟胸部较绿。

3栖息环境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桉树林地等地,在澳大利亚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红树林林地等地区。

QQ截图20160802142733.jpg

4生活习性

橙胸无花果鹦鹉平时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大部份被看见都是在清晨和接近黄昏时以4到10只的群体飞过林间;成群在空中飞翔的时候相当显而易见,因为它们会固定发出鸣叫;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高大的树上活动,很少到低地上;在林间相当活跃,会用鸟喙辅助身体灵活的在枝叶间攀爬觅食水果或是花蜜等,尤其是在觅食无花果的时候,时常会头下脚上的想尽办法接近食物。觅食的时候相当安静,休息的时候整个家族都会一起待在白蚁塔中。

橙胸无花果鹦鹉的食物中,无花果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觅食时动作敏捷快速,不会到地上活动或觅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无花果以外,也会食用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由树皮上刮食一些青苔与真菌类植物 ,觅食时也会与其它的无花果鹦鹉、玫瑰鹦鹉、吸蜜鹦鹉群集在一起。 

QQ截图20160802142717.jpg

5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小岛,澳大利亚东北部也有其族群。 

6繁殖方式

橙胸无花果鹦鹉在新几内亚繁殖期约在3月,澳洲则在8-11月,主要由雌鸟负责筑巢的工作,一窝约有2枚卵,雌鸟在2天内会下完,18天左右后孵化,雌鸟单独喂食雏鸟约3-4星期,幼鸟约7-8星期后羽毛长成。

橙胸无花果鹦鹉在国际上的鹦鹉人工养殖中数量非常稀少,饲养照顾不易以及幼鸟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刚引进饲养时十分敏感,常常因压力与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鸟,笼养的橙胸无花果鹦鹉很安静,啃咬力虽不强,但最好提供树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过度生长,它们对于低温也很敏感,一般温度最好不低于15度,巢内有幼鸟时不要低于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饲养小型鹦鹉般只提供种子谷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虫、维他命补充剂等食物也都应适量供应。

橙胸无花果鹦鹉的繁殖并非很容易,而且幼鸟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过几天,而且这种情形常一再地发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在幼鸟孵出后将日常提供的食物改为软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会有改善,成对分开繁殖,将巢箱安装于暗处,一窝产2枚卵,孵化期约21天,亲鸟对饲主检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时常打扰它们,羽毛长成约35天,幼鸟一般约40天左右会离巢,雄鸟对幼鸟有时有攻击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鸟。

QQ截图20160802142723.jpg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QQ截图20160802142728.jpg

*橙胸果鹦鹉同级分类

红脸果鹦鹉橙胸果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