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恶鸟属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共有5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中国有2种。本属以白胸苦恶鸟为典型代表。苦恶鸟属(Amaurornis):鹤形目秧鸡科的1属。体长270--300毫米,体重200--300克。上体近灰黑色,面部和下体纯白,尾下覆羽呈栗 色;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嘴峰较趾骨为短;跗骨较中趾(连爪)为短;翅短圆,不善长距离飞行。共有5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中国有2 种。本属以白胸苦恶鸟为典型代表。
白胸苦恶鸟
中文名:白胸苦恶鸟
物种分类:鸟类→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
拉丁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英文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
属中文名:苦恶鸟属
经济用途: 白胸苦恶鸟肉很鲜美,很有经济意义。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徙: 部分留鸟,部分夏候鸟。
简介: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沿长江流域东抵上海、北达陕西与河南南部,偶见于山西、山东、河北南部,南至香港、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安达曼群岛。栖息于沼泽、溪流、水塘、水稻田和湖边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水域附近的灌丛、竹丛、疏林、甘蔗地和村庄附近有植物隐蔽的水体中。
体重♂175-258g,♀163-251g;体长♂280-346mm,♀267-323mm;嘴峰♂37-40mm,♀32-42mm;翅♂156-175mm,♀150-174mm;尾♂68-85mm,♀61-78mm;跗蹠♂53-63mm,♀46-58mm。主要以螺、蜗牛、蚂蚁、鞘翅目昆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花、芽、草子和麦粒、豌豆、蚕豆、稻谷等农作物。
习性白胸苦恶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集成3-5只的小群。多在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躲藏在芦苇丛或草丛中,轻易不出来。晨、昏和晚上活动时常伴随着清脆的鸣叫,声似“苦恶、苦”,重复久鸣不息,持续整个晚上。善行走,无论在芦苇丛上或地上,行走都很轻快、敏捷。有时也在水中游泳,飞翔力差,平时很少飞翔,迫不得已时,飞行十余米或数十米又落入草丛。
营巢于水边或近水岸边草丛或灌木丛中,巢主要由枯草构成,结构较简单,呈碗状。通常置巢于离地数厘米或十余厘米的灌丛或草丛上,也有直接置于草巢丛中地上,甚隐蔽,一般难以找到,善奔走,在芦苇或水草丛中潜行,亦稍能游泳,偶作 短距离飞翔,以昆虫、小型水生动物以及植物种子为食。
在繁殖期间雄鸟晨昏激烈鸣叫,音似“kue,kue,kue ”,故称“姑恶鸟”或“苦恶鸟”。在荆棘或密草丛中,偶亦能在树上,以细枝、水草和竹叶等编成简陋的盘状巢。每窝产卵6~9枚。卵土黄色,上布紫褐色和红棕色的稀疏纵纹和斑点。大小为31-45mm×25-32mm,平均40mm×30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在中国南方每年可产2~3窝。雏鸟为早成性,孵出后即能离巢,但仍与亲鸟一起活动。白胸苦恶鸟的普通亚种夏季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东部地区繁殖,偶见于河北省和山东省。在福建、广东、台湾、云南各省为留鸟。肉味鲜美,为猎禽之一。
红脚苦恶鸟:红脚苦恶鸟 Brown Crake 鹤形目 > 秧鸡科 > 苦恶鸟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Amaurornis akool 中等体型(28厘米),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虹膜-红色;嘴-黄 绿;脚-洋红。拖长颤哨音,降调。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及印度支那东北部。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性羞怯,多 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