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燕鸥(学名:Sterna hirundo,英文名:Common Tern)是燕鸥属的一种海鸟。头顶黑色,尾分叉。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繁殖区为北极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东及中部。候鸟,有很强的迁移性,在热带及亚热带海洋越冬。国内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省,迁徙经河北、湖北、陕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和台湾。
普通燕鸥夏羽从前额经眼到后枕的整个头顶部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鼠灰色或蓝灰色。颈、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外侧尾羽延长,外侧黑色。在翅折合时长度达到尾尖。尾呈深叉状。眼以下的颊部、嘴基、颈侧、颏、喉和下体白色,胸、腹沾葡萄灰褐色。初级飞羽暗灰色,外侧羽缘沾银灰黑色,羽轴白色,内侧具宽阔的白缘;由外向内渐次变小。第1枚初级飞羽外侧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内侧和羽端白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前额白色。头顶前部白色而具黑色纵纹。幼鸟和冬羽相似。但翅和上体具白色羽缘和黑色亚端斑,下嘴基部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100-122克,雌性92-110克;体长雄性327-375毫米,雌性310-354毫米;嘴峰雄性33-36毫米,雌性28-35毫米;翅雄性258-271毫米,雌性260-271毫米;尾雄性111-164毫米,雌性118-160毫米;跗跖雄性8-10毫米,雌性18-20毫米。
常呈小群活动。频繁的飞翔于水域和沼泽上空。飞行轻快而敏捷,两翅煽动缓慢而轻微,并不时的在空中翱翔和滑翔,窥视水中猎物,如发现猎物,则急冲直下,捕获后又返回空中。有时也飘浮于水面。主要以小鱼、虾、甲壳类、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常在水面上空飞行,发现食物,则急速扎入水中捕食,也常在水面或飞行中捕食飞行的昆虫。
栖息于平原、草地、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河口、海岸和沿海、沼泽与水塘。
繁殖期为5-7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有时也见单独成对繁殖或与其它鸥在一起繁殖。通常营巢于湖泊、河流和岛屿岸边以及沼泽地与草地上。巢多置于水域岸边平坦的沙地与沙石地上。也在沼泽中高出的土堆上或飘浮的芦苇或其它植物堆上营巢。巢甚简陋,主要为沙石地上的浅坑,内垫有少许枯草和羽毛。有时没有任何内垫物。巢的大小为外径23-25厘米,内径12-16厘米;巢深3-4厘米。年产一窝。每窝产卵2-5枚,通常3枚。一天产一枚或间隔一天产一枚卵。卵的颜色为赭褐色,灰绿色或橄榄绿色,被有大小不等的褐色或黑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37-44×28-33毫米,卵重16-20克。第一枚卵产出后亲鸟即开始坐巢孵化。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0-24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身体即披满沙棕色绒羽,当天即能行走和离巢。离巢后多分散隐蔽于附近草丛中,由亲鸟喂食,大约1个月左右即能飞翔。
普通燕鸥指名亚种〔拉丁亚种:Sterna hirundohirundo)
普通燕鸥东北亚种〔拉丁亚种:Sterna hirundolongipennis)
普通燕鸥西藏亚种〔拉丁亚种:Sterna hirundotibetana)。
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I。
普通燕鸥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省,迁徙经河北、湖北、陕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于欧洲,往东到西伯利亚和远东,横渡太平洋到北美。往南到阿富汗、中亚。越冬于非洲、印度、马来西亚、新几内亚、日本和美国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