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雷鸟(学名:Lagopus leucurus):体长约34厘米,体重1300克。雄性略大于雌性。夏季时,体羽斑驳,上体呈棕红褐色,并间有黄棕色斑纹,羽端具有白色的狭边。喉部及胸部为沙黄色,并有黑褐色横斑。下体呈白色,脚及趾均覆盖有白羽。冬季时,雌雄鸟均为白色。全年翅膀、腹部和尾巴都是白色的。
白尾雷鸟是松鸡家族中最小的鸟,体长约34厘米,体重1300克。雄性略大于雌性。其羽毛颜色随着季节的不同会发生变化,夏季时体羽斑驳,上体呈棕红褐色,并间有黄棕色斑纹,通常有灰色、褐色或白色斑点,羽端具有白色的狭边。喉部及胸部为沙黄色,并有黑褐色横斑。下体呈白色,脚及趾均覆盖有白羽。冬季时,雌、雄鸟均为白色。全年翅膀、腹部和尾巴都是白色的。在秋天,在美国的狩猎季节,雌雄的羽毛大多是浅肉和红褐色,布满棕黑色点斑,波状纹、蠕虫状线条或各种颜色的条纹图案。通常一些胸腹部的羽毛是白色,尾部和翅膀是白色。虹膜深褐色;嘴角质色至黑色;脚爪着白色羽。
翅短圆,翅式为3>4>2>5>6>1,第3和第4 枚飞羽最长,第1枚比第2枚短甚;除第1枚外,初级飞羽的基部均有缺刻;尾羽16枚,尾长适中,末端稍圆,中央尾羽较其他尾羽稍高;腋羽很长。
与白尾雷鸟非常相似,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有一个四季都是白色的尾巴。
白尾雷鸟是北美在高寒地带唯一永久居住的小鸟。栖息地,包括巨石,高山矮曲林,雪原,岩石侧,霜冻土壤和山地牧草的领域。冬季也保持在较高的山谷和山坡,在桤木、柳树、桦树和云杉的沿河区域。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冻原地带、冻原灌丛森林和多岩石的草甸地带,非常耐寒。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动,冬季甚至可达百只以上。活动范围广,冬季会进行长途迁移。是典型的寒带鸟类。随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变化。夏秋季栖息于桦树幼林、有块状松林的苔藓沼泽地、桦树为主的混交林、或耕地附近的小块阔叶林中,也见于一些灌丛林中。
冬季的白尾雷鸟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冻原地带、冻原灌丛森林和多岩石的草甸地带,非常耐寒。喜欢在树林中活动,有时也到农田地带。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动,冬季甚至可达百只以上。活动范围广,冬季会进行长途迁移。 白尾雷鸟由于长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适应冻原生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长,一直覆盖到脚趾;脚距周围有很多长毛,这样既保暖,又便于在积雪上行走而不至于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挡北极的风暴,也有利于向雪下啄取食物。
白尾雷鸟嘴粗壮而短,善挖食雪下根茎,几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是典型的植食鸟类,很少吃昆虫。但所食植物随季节不同也有变化,冬季和早春食植物芽苞和微枝,夏季吃绿叶,夏末和秋季吃草籽和浆果。植物以桦、杨、柳等为主。雷鸟依赖于细菌辅助消化在盲肠中提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在夏季,它们吃砂砾,以帮助消化的植物材料。
分布于从阿拉斯加至加拿大西部,南部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西部、阿拉斯加的多山地区。也被引入到内华达山脉、加利福尼亚州的瓦洛厄山脉、俄勒冈州和犹他州。
白尾雷鸟4-5月间发情,繁殖期是5-7月。发情时姿态很象家鸡,尾翘起并展开着,搧动翅膀,叫声似家鸡,多在清晨和傍晚鸣叫,寻偶配对时,雄鸟间常为保护自己的巢区或为争雌鸟而搏斗,相互啄颈和头。配对前雄鸟会在自己占据的领地里炫耀表演并发出求偶的鸣叫声,吸引雌鸟前来交尾。巢置于地上草丛间,为简单的椭圆形的小洼穴,内铺有少量的枯枝、草叶、树叶、残羽等。一窝产2-8枚卵,卵呈梨状,卵重为3克,大小为45×32毫米。卵淡黄色,具大小不等的淡肉桂色和褐色斑点。孵化期23天。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