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中文学名 斑胁田鸡
英文学名 Band-bellied Crake
鹤形目
秧鸡科
田鸡属
斑胁田鸡

1鸟种简介

斑胁田鸡(学名:Porzana paykullii,英文名:Band-bellied Crake)是田鸡属的鸟类。小型涉禽,身长22-27厘米。嘴粗短,跗蹠较中趾连爪长度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并与第3枚初级飞羽几等长。第1枚初级飞羽约与第6枚或第7枚等长。上体橄榄褐色,翅覆羽有白色横斑纹,飞行时可见翅前缘白色,全球性近危。

1356003448jg9WyKHE.jpg

2外形特征

斑胁田鸡成鸟两性相似。额锈棕色,头顶、颈、背、腰至尾上覆羽均为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羽缘橄榄褐色。飞羽暗褐色,最外侧的小翅羽外翈和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白色,内侧飞羽和翅覆羽橄榄褐色,翅覆羽端部有不明显的白色近端斑;广东标本飞羽内翈有 5-6条白色横纹,但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不是白色,而是仅有4-5个白点,其他采自吉林漫江等地的4个标本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都是白色,但飞羽内翈无白色横纹。颏、喉几近白色,头侧、颈侧至胸为锈棕色。腹、两胁和腋羽均暗褐色,有粗的白色横纹。尾下覆羽暗褐色,有白色横斑。幼鸟上体较成鸟色暗,翅覆羽白斑较多。颊、颈和胸皮黄色,胸部有不明显的条纹。

虹膜暗红色,眼脸红色。嘴蓝灰色,嘴峰和端部黑色,基部黄绿色。腿和脚橙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 110-123g,♀ 159g;体长♂220-263mm,♀223-265mm;嘴峰♂24 -25 mm,♀20 - 23mm;翅♂128- 139mm,♀102-124mm;尾♂50-60 mm,♀45-53mm;跗蹠♂37 -49 mm,♀37- 50mm。(注:雄性——♂;雌性——♀)

3栖息环境

斑胁田鸡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溪流、水塘岸边及其附近沼泽与草地上。也出现于疏林沼泽和林缘灌丛沼泽地带。迁徙季节也出现于沿海和农田地带灌丛与草丛中。

1355833822U86NYJed.jpg

4生活习性

斑胁田鸡春季于4月中下旬迁来中国东北繁殖,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夜行性。主要在晚上和晨昏活动。白天多匿藏在灌丛和草丛中。善行走,在地上奔跑甚快,甚致在茂密的草丛下也能快速奔跑。一般很少飞翔,即使在危急时被惊起,也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或灌丛。飞行时两脚悬垂于下。善呜叫,特别是晚上。常常发出短的像“urrrr”的声音。

斑胁田鸡以叩头虫、毛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软体动物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5分布范围

分布中国、印尼、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其繁殖地在俄罗斯远东和朝鲜,越冬地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

中国分布于东北至东部沿海,繁殖地在北京、河北、内蒙古(伊克昭盟)、辽宁(大连)、吉林(长春、吉林、延边、四平、浑江、长白山)、黑龙江(伊春、带岭、哈尔滨)及河南等省,迁徙途经山东(青岛、烟台)、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浙江、安徽(石臼湖、升金湖)、湖南、湖北(江汉湖群)、福建、江西(遂川)广东和广西(北部湾)等省。 

1374984403T5llTDIN.jpg

6繁殖方式

繁殖期5月至7月。单配制。雌雄成对营巢。巢通常建在地面的凹陷中,呈浅盘状,置于地势较高的干燥地方,隐蔽在草丛或灌木间,一般较为隐蔽。巢主要由细树枝和草茎为衬里,大小为外径12-14厘米,内径9-12厘米,巢高8-13厘米,巢深4-5厘米。雌雄共同筑巢。每窝产卵6-9枚,偶尔有多至10枚和少至4枚的。卵近椭圆形,淡土褐色,具白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33-36mm×26-27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20-21天。

7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8种群现状

自1960年以后,栖息地破坏,将适宜该种营巢的沼泽湿地开垦为农田,靠近田坝区的低山地带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使其丧失了栖息地。过度捕猎:乱捕滥猎致使该种数量下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9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1374984403b1uNhrZY.jpg

*斑胁田鸡同级分类

小田鸡斑胁田鸡斑胸田鸡亨岛田鸡黑脸田鸡白眉田鸡红胸田鸡库岛田鸡黄胸田鸡黑尾苦恶鸟无斑田鸡灰喉田鸡点翅田鸡姬田鸡莱岛秧鸡夏威夷秧鸡斑田鸡圣岛苦恶鸟塔希提田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