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体型(14厘米)的单调褐色莺。两翼宽短,皮黄色的眉纹甚不清晰。下体:颏、喉及上胸白;脸侧、胸侧、腹部及尾下覆羽浓皮黄褐,尾下覆羽羽端近白而看似有鳞状纹。夏鸟的喉部可有暗色纵纹。幼鸟喉皮黄色,嘴细长而略具钩,额圆。嘴较高山短翅莺细。中华短翅莺下体更偏黄色。亚种ticehursti 较指名亚种少棕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粉红。叫声:叫声包括不停顿的tic-tic-tic-tic-tic-tic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指名亚种广布于从西藏东南部至华东和东南。亚种 ticehursti在云南西南部(沧源)有记录。
棕褐短翅莺主要栖息于海拔390-3000m山地疏松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丛与草丛中,以及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草坡与灌丛中。冬季下迁至海拔390-1200m山脚,甚至到山寨庭院的小树丛中。繁殖季节见于海拔1200-3000m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松草坡与灌丛中。常隐藏在稠密林下灌丛和草丛中。心胆怯而宁静,常在草、灌丛中窜来窜去,非常隐蔽,偶尔发出低微的叫声,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繁殖期4-6月。筑巢于距地面1m高的草丛和灌丛中。巢呈深杯状,或半球形。有草茎、草叶构成,内垫以细草茎。通常每窝产4枚卵,有时3枚,极少为5枚。卵呈卵圆形,白色至淡粉红色,缀以浅红褐斑点或块斑,尤以钝端密集。卵的平均大小(200枚)为18.2mm×14.0mm。
duPont(1991)曾将seebohmi和本种作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处理,但未得到学者们的支持。
棕褐短翅莺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即指名亚种B. l. luteoventris和云南亚种B. l. ticehursti,均见于我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