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发冠卷尾
发冠卷尾

发冠卷尾

中文学名 发冠卷尾
英文学名 Hair-crested Drongo
雀形目
卷尾科
卷尾属
发冠卷尾

1外形特征

发冠卷尾雄性成鸟(繁殖羽):全身羽绒黑色,缀蓝绿色金属光泽;前额、眼先和眼后呈绒黑色毛状羽;耳羽绒黑色;前额顶基部中央着生十多条丝发状冠羽,其基部约1/3处发羽具细小丝状分支;繁殖期间,丝发状冠羽最长者可达112毫米,并披向后颈伸延到上背部;头顶前部两侧羽稍延长侧冠羽;颈侧部羽呈披针状,具蓝紫色金属光泽;枕、后颈、背、肩和腰纯黑色,稍沾金属光泽;尾上覆羽和尾羽纯黑色,尾羽具铜绿色光泽;尾呈叉状尾,最外侧一对末端稍向外曲并向内上方卷曲;翅飞羽及翅上覆羽纯黑色,具铜绿光泽。下体纯黑色;颏部羽呈绒毛状;喉部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的滴状斑;腹及尾下覆羽微具光泽。雌性成鸟:体羽似雄鸟,但铜绿色金属光泽不如雄鸟鲜艳;额顶基部的发状羽冠亦较雄鸟短小。

幼鸟:体型大小几与成鸟类似。全身羽黑褐或黑色,微沾金属光泽;额顶基部的发状羽最长者22mm;翅和尾黑色,稍沾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端稍外曲并上卷;翅角缘污灰白色;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下体黑色,喉、胸前端和颈侧有数枚披针状滴状斑羽,并略具铜绿色闪光。 

虹膜暗红褐色;嘴和跗蹠黑色;爪角黑色。嘴形强健;嘴峰稍曲,先端具钩;嘴须存在。鼻孔为垂羽悬掩。初级飞羽10枚,一般翅形长而稍尖。尾长而呈叉状。

大小量度:体重♂70-100g,♀70-110g;体长♂272-348mm,♀277-330mm;嘴峰♂27-41mm,♀28-38mm;翅♂157-187mm,♀154-179mm;尾♂132-164mm,♀134-160mm;跗蹠♂23-28mm,♀23-27mm。(注:雄性——♂;雌性——♀)。

发冠卷尾

2栖息环境

发冠卷尾为林栖鸟类,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沟谷地带,多在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动,有时也出现在林缘疏林、村落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与树上。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林区;在贵州活动于海拔350-1100米处;在陕西见于秦岭南坡栖于丘陵以及高山上;在河北省和北京地区,夏季营巢繁殖于西部和西北部山区,在百花山北坡,栖息在海拔700-1500米之间,活动于丘陵及山区高大树林中。

发冠卷尾

3生活习性

迁徙:发冠卷尾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4月迁来我国繁殖,4月末5月初到达北部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在北京地区首见时间在5月中旬,经过长途旅程,迁徙到达繁殖地区。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觅食,树栖性。飞行较其他卷尾快而有力,飞行姿势亦较优雅,常常是先向上飞,在空中作短暂停留后,才快速降落到树上,如发现空中飞行的昆虫,立刻飞去捕食。鸣声单调、尖厉而多变。还常见到成对相互追逐。雄鸟善鸣叫,声音粗厉多变,鸣叫噪杂而喧闹,成对边飞边叫,时而急速向上空飞行,在空中翻腾,尔后快速向低空作“燕式”滑翔。

食性:主要以金龟甲、金花虫、蝗虫、蚱蜢、竹节虫、椿象、瓢虫、蚂蚁、蜂、蛇、蜻蜓、蝉等各种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种子、叶芽等植物性食物。

发冠卷尾

4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汶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泰国、越南。旅鸟:大韩民国。

发冠卷尾分布图

5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迁到繁殖地时多数已成对,到达后不久即开始占区和出现雌雄间的追逐行为。雄鸟在此时甚活跃和善鸣叫,有时站在巢区中树顶枝上鸣叫,有时边飞边叫,鸣声粗犷而嘈杂。飞行时从栖木急速向上升入空中,而后急速翻身向下滑翔,或在空中作短暂停留,再快速滑翔向下落到原来栖木上。

5月中下旬开始筑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通常营巢于高大乔木顶端枝权上,距地高3-10m,巢呈浅杯状或盘状,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须根、树叶、细枝、松针、植物纤维、兽毛等材料构成,多数无任何内垫,少数垫有少许羽毛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4-16cm×16-18cm,内径9-10cm×10-12cm,深5.57(5.0-6.5)cm,高8.36(7.0-10.0)cm。领域性甚强,其领域大小随环境而变化。在北京西山的观察,在海拔700-1000m处的低山山脚地带,巢间距在1km以上;在海拔1500米山坡上的杨树幼林林缘地区,巢间距仅300米。对进入巢区的同种或有威胁性的其他鸟类,如乌鸦、喜鹊、红隼等,则急起驱赶,直到逐出巢区一定距离后才返回。

发冠卷尾

每窝产卵3-4枚,偶尔多至5枚,1年繁殖1窝,1天产卵1枚,卵多在每天清晨产出。卵的形状有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纯白色、乳白色或淡粉白色,被有橙色、赭红色、淡紫灰色、灰褐色或淡红色等不同颜色的斑点,尤以钝端较密集。卵的大小为25-34.5mm×19.8-23mm,重6-8g。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6±1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全身裸露,仅背部和头顶着生有少许绒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20-24天。

发冠卷尾

6亚种分化

1. 发冠卷尾邦盖岛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banggaiensis):分布于苏拉威西群岛东部至邦盖岛。

2. 发冠卷尾婆罗洲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borneensis):分布于婆罗洲。

3. 发冠卷尾普通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brevirostris):分布于中国陕西、山西和江苏,缅甸,老挝,越南,中南半岛,泰国。

4. 发冠卷尾菲律宾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cuyensis):分布于菲律宾中部和西部的塞米拉拉和库约。

5. 发冠卷尾普林森岛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faberi):分布于在爪哇西部的,位于雅加达湾的普林森岛和其他岛屿。

6. 发冠卷尾欧比岛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guillemardi):分布位于摩鹿加群岛西部的欧比岛。

7. 发冠卷尾指名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hottentottus):分布于印度半岛,喜马拉雅山麓,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中国西藏、云南,柬埔寨和越南。

8. 发冠卷尾巴厘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jentincki):分布于爪哇东部,巴厘和爪哇海附近岛屿。

9. 发冠卷尾苏拉威西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leucops):分布于苏拉威西岛周边群岛至爪哇岛周围。

10. 发冠卷尾巴拉望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palawanensis):分布于菲律宾醅西部的巴拉望。

11. 发冠卷尾苏拉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pectoralis):分布于摩鹿加群岛中西部的苏拉岛。

12. 发冠卷尾萨马岛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samarensis):分布于菲律宾中东部(萨马,比利兰海峡,莱特,卡利科安帕纳翁,保和岛)。

13. 发冠卷尾棉兰老岛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striatus):分布于菲律宾(巴西兰岛,棉兰老岛,尼帕)。

14. 发冠卷尾苏禄群岛亚种 (学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suluensis):分布于苏禄群岛西南部(塔威塔威,锡穆努尔和锡布图),菲律宾和婆罗洲。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部分地区种群数量较丰富,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发冠卷尾

8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发冠卷尾

*发冠卷尾同级分类

灰卷尾鸦嘴卷尾小盘尾发冠卷尾黑卷尾白腹卷尾斯里兰卡卷尾叉尾卷尾科摩罗卷尾古铜色卷尾大盘尾方尾卷尾华莱士卷尾冠卷尾安达曼卷尾阿岛卷尾绶带卷尾辉卷尾苏门答腊卷尾塔布拉斯卷尾白胁卷尾苏拉卷尾蓝点辉卷尾马约特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