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蛎鹬
蛎鹬

蛎鹬

中文学名 蛎鹬
英文学名 Eurasian Oystercatcher
鸻形目
蛎鹬科
蛎鹬属
蛎鹬

1鸟种简介

蛎鹬(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为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又称为欧亚蛎鹬。其羽毛为黑色和白色,腿红色,喙为红色且强大,用于粉碎或撬开软体动物如蚌,或寻找蚯蚓。飞行缓慢且振翼幅度大。沿岩石型海滩取食,食物为软体动物,它们用錾形嘴錾开。成小群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波罗的海。

QQ截图20160519110815.jpg

2外形特征

蛎鹬共有4个亚种,头、颈、上胸、上背和肩黑色,泛亮光。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两侧和尾下白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中部具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翼下覆羽皆白色。繁殖期成鸟具有鲜红色的眼环。非繁殖期成鸟和幼鸟的喉颈部或具有白色的横带。冬季和幼鸟喉具白色环带。虹膜红色(成体)或棕红色(亚成体)。嘴橙红色(成体)或暗红色(亚成体)。脚粉红色或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15-577g,♀590g;体长♂430-470mm,♀502mm;嘴峰♂88-97mm,♀100-110mm;翅♂266-277mm,♀264-280mm;尾♂103-117mm,♀110-115mm;跗蹠♂48-53mm,♀52-58mm。

QQ截图20160519110807.jpg

3栖息环境

蛎鹬栖息于沿海多岩石或沙滩的海滨、河口、沙洲、岛屿与江河地带。也出现于湖泊、水库、农田地带、内陆的湖岸、苇田、河谷浅滩等。冬季则集成大群在海湾、入海口以及开阔海岸沙滩和岩石上活动。

51988889013542.jpg

4生活习性

蛎鹬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食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

在越冬期间蛎鹬经常发出低沉的“哼唱”,有的还会有精彩的“蝶飞”表演,这实际上是在与同伴联络或在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及领域范围。

kina58828.jpg

5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佛得角,中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利比亚,立陶宛,马其顿,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安哥拉,加拿大,刚果,埃塞俄比亚,加蓬,格陵兰岛,关岛,黎巴嫩,利比里亚,卢森堡,马尔代夫,马里,菲律宾,塞舌尔,斯洛文尼亚,多哥,乌干达,美国。

QQ截图20160519110700.jpg

6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边盐碱沼泽、沙滩、海滨岩石、草丛等各类生境中。也在宽阔的水中岛屿、沙石河滩.湖泊、水库边缘草地上和农田地中营巢。常成对单独营巢,有时亦见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巢为开阔地上的凹坑,多为亲鸟用脚刨挖而成,内垫干草茎,有时还垫有小圆石,贝壳和各种废弃物品。巢约圆盘状,大小为27~32×17~20厘米,深2~4厘米,雌雄共同筑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为2枚和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黄色,乳白色或淡档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1~62×35~45毫米。平均57×43毫米,重37~54克。日产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具有强烈的护巢和恋巢行为。当人接近巢区,亲鸟会在空中不停地旋飞和发出尖利的鸣叫,有时也会装成受伤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孵化期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主要以牡蛎、贻贝、昆虫、小鱼、虾和蟹等为食。

蛎鹬幼鸟个体发育和觅食行为密切相关。由于它们的捕食对象(瓣鳃类和蟹类)难度较大,幼鸟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才能使觅食率达到最大。在个别情况下幼鸟要依赖成鸟喂养达1年之久。但如果是以多毛类蠕虫为食的鸟类,其幼鸟只需6~7周便可独立觅食了。可见养育期的长短与觅食难度成正相关。

QQ截图20160519110652.jpg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1993年5月在天津塘沽回收到环自台湾台南四草的脚环,环志时间是同年的3月7日,据1994年报道,东部种群的数量约1000只左右,处于濒危状态。2001年1月26日在韩国的Yooboo Is.(Keum River Estuary Mouth)统计到至少5700只蛎鹬。这是新发现的最大的一个越冬地。据2002年调查,在双台子河口秋季的数量已达500只。

2.jpg

8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1.jpg

*蛎鹬同级分类

蛎鹬澳洲斑蛎鹬新西兰蛎鹬澳洲黑蛎鹬非洲黑蛎鹬北美蛎鹬坎岛蛎鹬南岛斑蛎鹬南美蛎鹬美洲蛎鹬智利蛎鹬查岛蛎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