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澳洲斑蛎鹬
澳洲斑蛎鹬

澳洲斑蛎鹬

中文学名 澳洲斑蛎鹬
英文学名 Pied Oystercatcher
鸻形目
蛎鹬科
蛎鹬属
澳洲斑蛎鹬

1鸟种简介

斑蛎鹬(学名:Haematopus longirostris):蛎鹬科蛎鹬属的一个物种。体长42 - 50厘米;雄鸟体重410 - 776克、雌鸟体重500 - 782克。是一种大型健壮的涉禽。体型浑圆,眼先被羽;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具有鲜明和有吸引力的羽毛。头,颈,胸和上体羽毛黑色,下体和尾覆羽及臀部白色。

QQ截图20160519111329.jpg

2形态特征

斑蛎鹬体长42-50厘米;雄鸟体重410-776克、雌鸟体重500-782克。是一种大型健壮的涉禽。体型浑圆,眼先被羽;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具有鲜明和有吸引力的羽毛。头,颈,胸和上体羽毛黑色,下体和尾覆羽及臀部白色,和上体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臀部的白色延伸到腰部,在翼角和乳胸部之间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块突出的白色标记。该物种没有表现出任何季节性变化的羽毛。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但雌性的鸟喙比雄鸟更长,且通常较大。幼鸟在外形上与从成不同,羽毛偏褐色,眼圈裸露的部分色彩暗淡。

橙红色的眼环着鲜红色的眼睛。鸟喙很长很重,具刀割样式,深橙猩红色,而其粗壮的腿则是珊瑚砖红色。 

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趾间蹼不发达。

QQ截图20160519111320.jpg

3栖息环境

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也出现于湖泊、水库、农田地带、内陆的湖岸、苇田、河谷浅滩等。繁殖季节沿海滩均匀地散布。

4生活习性

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食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

QQ截图20160519111312.jpg

5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6繁殖方式

斑蛎鹬到小岛屿和岩石海岬繁殖。不作窝,只是在开阔的沙地上刨一个凹坑,多为亲鸟用脚刨挖而成,内垫干草茎,有时还垫有小圆石,贝壳和各种废弃物品。每窝产卵2-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具有强烈的护巢和恋巢行为。当人接近巢区,亲鸟会在空中不停地旋飞和发出尖利的鸣叫,有时也会装成受伤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孵化期28-32天。

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但不能够飞行,直到它们到42和49天龄之间。会继续留在境内和成鸟生活1-6个月,并不会繁殖,直到它们长到4-6岁,才能达到性成熟。期间主要以牡蛎、贻贝、昆虫、小鱼、虾和蟹等为食。 

QQ截图20160519111304.jpg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QQ截图20160519111258.jpg

8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QQ截图20160519111253.jpg

*澳洲斑蛎鹬同级分类

蛎鹬澳洲斑蛎鹬新西兰蛎鹬澳洲黑蛎鹬非洲黑蛎鹬北美蛎鹬坎岛蛎鹬南岛斑蛎鹬南美蛎鹬美洲蛎鹬智利蛎鹬查岛蛎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