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灰头鸫
灰头鸫

灰头鸫

中文学名 灰头鸫
英文学名 Chestnut Thrush
雀形目
鸫科
鸫属
灰头鸫

1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头顶、眼先、头侧、枕、后颈、颈侧、上背烟灰或褐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栗棕色,两翅和尾黑色。颏、喉和上胸烟灰色或暗褐色,颏、喉杂有灰白色,下胸、腹和两胁栗棕色,尾下覆羽黑褐色杂有灰白色羽干纹和端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淡,颏、喉白色具暗色纵纹。

灰头鸫

幼鸟从额至后颈、头侧和颈侧概为橄榄褐色,羽端烟灰色,上背栗色具淡棕色羽干纹和黑色端斑,下背至尾上覆羽纯栗色,两翅和尾羽黑褐色,翼上覆羽具栗色羽干纹和端斑,飞羽外翈沾橄榄褐色。颏、喉污白色,两侧具暗褐色斑点,彼此几连结成线状。胸、腹栗色具淡黄白色羽干纹和黑色羽端,尤以胸部羽干纹较粗而显著。两胁和腋羽栗色具黑色端斑,尾下覆羽黑色沾栗具粗著的淡黄白色羽干纹。虹膜褐色,嘴和脚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87-125g,♀85-120g;体长♂234-290mm,♀236-285mm;嘴峰♂21-27mm,♀21-29mm;翅♂137-149mm,♀132-143mm;尾♂110-127mm,♀97-130mm;跗蹠♂30-38mm,♀33-36mm。(注:♂雄性;♀雌性) 

灰头鸫

2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杂木林、竹林和针叶林中,尤以森林茂密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常见,冬季多下到低山林缘灌丛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树丛中活动,有时甚至进到村寨附近和农田地中。

灰头鸫

3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冬季也成群。多栖于乔木上,性胆怯而机警,遇人或有干扰立刻发出警叫声。常在林下灌木或乔木树上活动和觅食,但更多是下到地面觅食。

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

灰头鸫

4分布范围

世界:原产地: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

旅鸟: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越南。

中国:分布于甘肃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太白山、安康,湖北西部,贵州赫章,青海南部和东部,四川北部、西部、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部、西藏南部和昌都地区西北部,偶见于山东济南。

灰头鸫

5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4月初雄鸟即开始占区和鸣叫。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枝杈上,距地高2-4m,有时也在陡峭的悬崖或岸边洞穴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苔藓、树根、枯草茎、叶等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毛发。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绿色、有淡红褐色斑点,卵为卵圆形,大小为28-35mm×20-22.8mm,平均30.6mm×21.6mm。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灰头鸫

6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灰头鸫

7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灰头鸫

*灰头鸫同级分类

乌鸫斑鸫白眉鸫黑胸鸫灰背鸫灰翅鸫乌灰鸫白腹鸫黑颈鸫欧歌鸫灰头鸫旅鸫褐头鸫宝兴歌鸫白眉歌鸫田鸫白颈鸫槲鸫赤胸鸫红尾鸫棕腹鸫棕背鸫岛鸫绿棕鸫石鸫环颈鸫橄榄鸫纯色鸫黑嘴鸫美洲黑鸫藏鸫赤颈鸫阿比西尼亚鸫大棕鸫伊岛鸫也门鸫索马里鸫黑冠鸫芝古鸫褐背鸫林鸫栗腹鸫黄腿鸫科摩罗鸫非洲鸫淡腹鸫马拉鸫白眼鸫淡胸鸫泰塔鸫南美白颈鸫乌鸲鸫乌桑巴拉鸫印度岛鸫美洲山鸫罗氏鸫中美棕颈鸫棕背鸲鸫豪氏鸫辉背鸫眼镜鸫淡臀鸫大开曼鸫铅背鸫白臀鸫红腿鸫普林西比鸫白颏鸫白喉鸫拉塞尔鸫淡眼鸫南美鸫蒂氏鸫利邦鸫巴西裸眼鸫裸眼鸫安第斯灰鸫达瓜鸫卡鲁鸫厄瓜多尔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