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大(28厘米)的褐色鸫,下体皮黄白而密布黑色点斑。雌鸟似雄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黄色;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干涩的颤音zerrrrr,鸣声为凄凉且抑郁的下降笛音。似乌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槲鸫与欧歌鸫的区别:两者在中国都仅分布于新疆等地,且下体都具有仅圆形的黑色点斑。
(1)槲鸫体型较大(28cm);欧歌鸫体型较小(22cm)。
(2)槲鸫上体褐色较浓,外侧尾羽端白,翼下白。覆羽边缘白色。胸腹黄或白色,比欧歌鸫浅很多。
(3)槲鸫胸侧可出现块状黑斑。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中亚、西伯利亚中部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亚种bonapartei繁殖于新疆西南部及西北部的天山。
此物种是由林奈在其1758年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被首次描述,使用了目前的学名。
2007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槲鸫与羽色相近的欧歌鸫(T. philomelos)和宝兴歌鸫(T. mupinensi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三种鸫从遍布世界的鸫中分化出形成的分支较早,因此槲鸫与欧洲其他的鸫比如乌鸫(T. merula)亲缘较远。
槲鸫为候鸟,冬天会从北方到南方越冬,迁徙时会形成小型鸟群。杂食动物,以多种昆虫、蚯蚓、蜗牛、蛞蝓和浆果为食,尤喜食槲寄生的果实,故因此而得名。冬季时槲鸫会占据果树,并且拒绝其他种类的鸫前来觅食。生性胆小谨慎,站立时体态正直。
叫声为干涩颤音“zerrrrr”及凄郁的下降笛音,似乌鸫,不如欧歌鸫的鸣声婉转。天气恶劣或在夜间,雄性会在树木、屋顶或高高的栖木上发出响亮婉转的鸣叫,一般是在多雨的早春。
树上筑巢,在以草叶、草根和泥土编织,内铺有干草的杯状巢中产卵,一窝4-5枚卵,卵白色,上有灰褐或红褐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