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导航 搜索
鸟百科鸟类大全圃鹀
圃鹀

圃鹀

中文学名 圃鹀
英文学名 Ortolan Bunting
雀形目
鹀科
鹀属
圃鹀

1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一般红褐色,翕、上背、肩羽具有黑色纵纹,以肩羽较著,下背和腰纯色,仅具不明显的轴纹,小覆羽灰色,羽基发黑,中、大覆羽黑色,外缘淡棕。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缘以淡灰棕色,尾羽灰褐,外缘淡褐色,外侧第二对尾羽内翈具楔形白斑,最外侧一对白斑较大,且基部具白缘,头暗橄榄绿色,眼先发黄,眼周白,耳羽与冠部同,颊部硫黄色,喉部具一橄榄色颧纹,延伸到颈两侧,喉淡硫黄色,前颈和胸暗橄榄色,下体余部淡肉桔褐色,在肛周或尾下覆羽较淡,并具灰色羽缘,腋羽淡硫黄色,翼下覆羽白沾黄,羽基灰色。冬羽比夏羽浅淡。

圃鹀

雌性成鸟:与雄鸟很相似,但羽色较淡,并在下喉,前颈具暗褐色条纹,在冬季,喉、前颈黑色条纹很显明,体色深淡随不同年龄而有差异。

幼雄第一年冬羽:胸部条纹与雌鸟相似。

虹膜肉桔色,嘴红褐色,脚淡红棕色或肉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20-24g,♀20-25g;体长♂150-177mm,♀152-175mm;嘴峰♂10-13mm,♀10-12mm;翅♂75-92mm,♀78-90mm;尾♂65-175mm,♀62-68mm;跗蹠♂18-21.5mm,♀20-321mm。

圃鹀

(注:♂雄性;♀雌性) 

2生活习性

圃鹀栖于平原和山区,常喜出没于开阔地区的树上、耕地、公园、苗圃和葡萄园,甚至沼泽地区。性不怯疑而且好斗,常与同种和其他种鹀发生角斗。旅飞时仅组成3—5只的小群,也常同树鹨混群迁徙。鸣声似“tink,tink,tink,torji”,最后的音节延长而粗燥。地面寻食,以野生植物种子、各种谷物、浆果等为食,繁殖期嗜食各种昆虫。

圃鹀

3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乍得,中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马其顿,南斯拉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兰,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美国,苏丹,瑞士,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阿富汗,喀麦隆,法罗群岛,冰岛,日本,肯尼亚,韩国,卢森堡,塞舌尔,塔吉克斯坦。

圃鹀

4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6月。巢筑于地面天然凹处,由灌丛或密草掩遮,或筑于离地不高的小树上。有时雌鸟在地上掘成土窝营巢。巢呈杯状,由细干草、须根等构成,内垫兽毛和羽毛。一般年产一窝,每窝产卵4—6枚,呈淡灰黄或乳灰色,偶有暗灰绿,具有浓斑和粗线均布于卵表面,很少集中钝端而成环状。孵化期11-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哺育。

圃鹀

5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

圃鹀

*圃鹀同级分类

黄胸鹀黄喉鹀黄眉鹀白眉鹀小鹀灰头鹀三道眉草鹀田鹀灰眉岩鹀凤头鹀黑头鹀黄道眉鹀蓝鹀红颈苇鹀芦鹀白眉黄腹鹀白头鹀栗鹀栗斑腹鹀圃鹀灰鹀灰颈鹀硫黄鹀藏鹀戈氏岩鹀黍鹀黄鹀褐头鹀栗耳鹀苇鹀黑纹鹀蓝头圃鹀索岛鹀白顶鹀朱胸鹀家鹀南非岩鹀金胸鹀苍头鹀淡岩鹀文氏岩鹀褐腰鹀索马里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