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体型(10.5厘米)的色浅而艳的结实型柳莺。两翼略长,尾圆而略凹;上体橄榄绿,黄色的眉纹长且粗,有时近后端偏白;耳羽暗黄,无翼斑;尾及飞羽褐色,羽外侧有橄榄色羽缘。下体黄,胸侧沾皮黄,两胁及臀沾橄榄色。外侧三枚尾羽羽端及内侧白色,旧体羽灰色较重而少黄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脚-暗色。
叫声:鸣声为快速的成串轻柔音chip chi-chi-chi-chi-chi-chi,前有一装饰音。叫声为偏高的chep声,告警叫声为快速重复的tak-tak。
黄腹柳莺与棕腹柳莺的区别:黄腹柳莺嘴较长且下嘴端无深色,眉纹较显著,尾较短,耳羽黄色较多,腹部色浅而多黄色。
黄腹柳莺与灰柳莺的区别:黄腹柳莺体小而多橄榄色,且眉纹较鲜亮。
黄腹柳莺与棕眉柳莺的区别:棕眉柳莺的喉部具有纵纹。
分布范围:繁殖于巴基斯坦北部经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越冬至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北部及中国西南。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西藏南部、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四川及云南北部的海拔2700~5000米高山灌丛及多岩山谷。冬季迁至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贵州的灌丛及竹林。
藏匿于低植被,动作快而慌。冬季有时结小群,也多使用森林。
关于本种的亚种分化问题,尚有争议。Ali和Ripley(1973)将本种分为2亚种,即P. a. affinis和P. a. arcanus。认为两者有差异,前者下体为鲜黄色,后者下体则为草黄色。而Baker(1959),Vaurie(1959)和郑作新(1976,1987,2000)认为两者无明显差别,本种应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Howard和Moore (1991)认为,棕腹柳莺Phylloscopus subaffinis(注:原文未斜体,应为错误)和黄腹柳莺Phylloscopus affinis(注:原文未斜体,应为错误)是同一种,而将前者作为黄腹柳莺的1个亚种处理(详见棕腹柳莺的分类讨论)。但多数学者则将棕腹柳莺作为独立种,我们(卢汰春等)支持这种意见,认为本种是单种型,无亚种分化。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