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体型(10.5厘米)的橄榄绿色柳莺。眉纹暗黄且无翼斑。外侧三枚尾羽的狭窄白色羽端及羽缘在野外难见。甚似黄腹柳莺,但耳羽较暗,嘴略短,下嘴尖端色深。眉纹尤其于眼先不显著,且其上无狭窄的深色条纹。两翼比黄腹柳莺短,比灰柳莺为绿,且眉纹淡而少橘黄色。无棕眉柳莺的喉部细纹。较烟柳莺上体绿色较多而下体绿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深角质色而具偏黄色的嘴线,下嘴基黄色;脚-深色。
叫声:鸣声似黄腹柳莺但较轻慢而细弱且无前导的装饰音,为tuee-tuee-tuee-tuee声。叫声为轻柔而似蟋蟀振翅的chrrup或chrrip声。
棕腹柳莺和黄腹柳莺的区别:
(1)黄腹柳莺的嘴比棕腹柳莺的嘴要细长一些;
(2)棕腹柳莺的头要比黄腹柳莺的头方圆一些;
(3)棕腹柳莺的头顶的羽毛要比黄腹柳莺的头顶的羽毛深一此,这样显得黄色的眉毛要明显一些;
(4)棕腹柳莺喜欢鸣叫,黄腹柳莺相对要安静一些。
分布范围:中国华中及华东,越冬于中国南方、缅甸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的亚热带地区。
分布状况:不甚常见的繁殖鸟,见于华中、华南及华东;越冬至南方沿海及西南。
垂直迁移的候鸟,夏季于山区森林及灌丛高可至海拔3600米,越冬在山丘及低地。藏匿于浓密的林下植被,夏季成对,冬结小群。不安时两翼下垂并抖动。
棕腹柳莺指名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subaffinis subaffin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安徽、福建、河南、山东、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Howard和Moore(1991)认为,棕腹柳莺P. subaffinis和黄腹柳莺P. affinis极为相似,而将棕腹柳莺列为黄腹柳莺的1个亚种。Williams(1967)列出一些介于两种之间的标本为佐证,来证明本种是黄腹柳莺的1个亚种。Alström和Olsson(1992)认为,本种与黄腹柳莺是有区别的,如黄腹柳莺的上体呈橄榄绿色,而非棕腹柳莺的橄榄褐色;黄腹柳莺的眉纹黄色而非棕腹柳莺的皮黄色;黄腹柳莺的下体呈黄色,而非棕腹柳莺的棕黄色;棕腹柳莺的鸣声似黄腹柳莺但较轻慢而细弱且无前装饰声,似"tuee-tuee-tuee…”声。叫声为轻柔似蟋蟀的振翅的"chrrup”或"chrrip”声,而非黄腹柳莺的偏高的"chep”声;它们的繁殖区重叠,无中间类型出现。因而,认为本种应为独立种,而非黄腹柳莺的1个亚种。
我们(卢汰春等)认为,本种在我国境内的繁殖分布区与黄腹柳莺在我国境内的繁殖分布区大面积地重叠,又无中间类型的出现,说明它们之间已完全处于生殖隔离,因此应作为独立种。
棕腹柳莺在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即指名亚种P. s. subaffinis和尼泊尔亚种P. s. arcanus,我国境内只有1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