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体型(10.5厘米)而色彩鲜艳的柳莺。上体亮绿色,下体及眉纹鲜黄色。通常可见两道翼斑。头顶中央自额基至后颈有一条淡绿黄色中央冠纹极为显著,头顶两侧各有一条黑色侧冠纹,眉纹黄色,贯眼纹黑色。颈背具灰色细纹。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偏黄;脚-黄粉色。叫声:联络叫声似pitch-you, pitch-you。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华中、华南及华东;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及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甘肃南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及香港。
黑眉柳莺海南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ricketti goodson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黑眉柳莺指名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ricketti rickett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迁徙:夏候鸟。部分留在广东南部和香港越冬。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山地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栖息于混交林、针叶林、林缘灌丛和果园。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全为昆虫。
习性: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也常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常在树上枝叶间跳来跳去,或从一棵树快速飞向另一棵树,也在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鸣声响亮,为近似连续的‘匹啾、匹啾……’或‘匹儿、匹儿……’声。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或森林边土岸洞穴中,巢呈球形,全由苔藓构成。每窝产卵6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5.5-16.5mm×10.5-12.5mm。
黑眉柳莺曾经在福建、云南一带是相当丰富的,迁徙期间常呈大群飞翔,但近来已很少见,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或许与人口增长、环境变化有关。目前尚未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